舞劇《海的一半》在京首演 再現嘉庚興學救國夢
中新網北京10月20日電 (劉洋)“海的一半在南洋,海的另一半在閩南。陳嘉庚先生在南洋創業打拼,又時刻不忘祖國,回到家鄉捐資興學。陳嘉庚對教育救國理念的實踐是賡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舉措。”《海的一半》總導演林辰受訪時說。
10月20日晚,舞劇《海的一半》在北京中央歌劇院上演。今年是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舞劇《海的一半》以陳嘉庚先生興學救國的歷史背景為切入點,通過舞蹈語言表現華僑愛鄉愛國的深切情懷,并致敬以嘉庚先生為代表的愛國華僑。
20世紀30年代,受經濟危機沖擊和日本財團傾軋,陳嘉庚先生的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經營狀況日漸惡化,連年虧損,幾乎走到崩潰的邊緣。但陳嘉庚仍堅守“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的信念,毅然苦力支撐廈大辦學。
舞劇中,陳嘉庚先生在國難當頭之際,面臨公司瀕臨破產等重重壓力仍堅持投入巨資興學。其胞弟陳敬賢盡管身患重病,多年來依然堅守兄長身旁。無論是購置地皮擴建校舍,還是親自參與學校管理,陳敬賢都親力親為,參與學校的管理與建設,與兄長共定“誠毅”校訓。兄弟二人不遺余力踐行“教育興國”的理念。以情義為基,擔當為魂。
林辰介紹說,陳嘉庚一生創辦了很多學校。舞劇并未按照歷史時間順序來講述他的故事,而是聚焦于他辦學過程中最為艱難的時刻,通過一場會議表現陳嘉庚在保住公司和傾其所有繼續辦學間做出抉擇時面臨的各種壓力。
“我們采用了意識流手法來描繪陳嘉庚對故土的懷念,構成陳嘉庚的情感拼圖。”林辰說,舞劇更擅長詠嘆和寫意的方式來刻繪情感,采用意識流的敘事方式讓舞劇的敘述更為靈動。
林辰表示,陳嘉庚17歲前往南洋經商,歷經艱辛,追尋其人生志向。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青年同樣懷揣夢想,背井離鄉求學打拼、成家立業。他和團隊在創作舞劇時希望通過相似的情感經歷,引發觀眾共鳴。
在舞臺設計上,該劇以16塊吊板變換形態模擬逼仄的船艙、遮風的陋室等場景。
該劇舞美設計劉科棟表示,16塊吊板的各種組合形態產生了不同的視覺感受。比如在會議場景中,吊板隨著情節展開而聚攏、分離、傾斜、下壓,體現會議參與者們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也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會議的焦灼以及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變化。
劉科棟說,籌備舞臺劇期間,他與主創們一同前往廈門集美,實地探訪了陳嘉庚先生的故居和紀念館等地。在深入了解陳嘉庚與兄弟們下南洋打拼,親歷中西文化的交融與沖突,在時代的裹挾下不斷作出抉擇的歷程后,他深受觸動。他希望通過空間的拓展與變幻,將觀眾帶入到那個時代,體味復雜的感受。
“舞美設計運用了許多時尚元素。我們希望以更具創新的審美表達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愛國華僑的故事。”劉科棟說。(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2:04:50
- 2024年10月22日 11:18:53
- 2024年10月22日 10:17:43
- 2024年10月21日 15:36:12
- 2024年10月21日 14:06:57
- 2024年10月21日 14:06:05
- 2024年10月21日 12:41:59
- 2024年10月21日 10:23:07
- 2024年10月21日 10:01:23
- 2024年10月21日 09: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