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與現代感有機融合 上黨梆子《大漢母子》山西太原首演
中新網太原10月21日電(高雨晴)經過前半年的緊張排練、彩排演出,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中宣部國家文化英才培養工程專項資助項目——上黨梆子《大漢母子》20日晚在山西太原青年宮演藝中心首演。
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因其產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漢時期的上黨郡而得名,起源于明末清初。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黨梆子《大漢母子》是由晉城市委宣傳部重點打造、晉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指導、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精心創排的一部新編歷史故事劇。該劇以呂雉、劉盈母子為故事主線,多側面展現呂后母子在生離死別中的情感交鋒和心理變化,用濃郁和厚重的歷史筆調深刻書寫西漢初年逐步強大的國家形象中歷史人物的情感脈絡,嘗試透過歷史事實來探究和展現人物內心的幽微,被譽為歷史人物心理劇。
“上黨梆子是一個昆、梆、羅、卷、黃五聲腔共存的全國稀有而古老的劇種,悠遠而富有表現力,用這個藝術內涵豐富的劇種來演繹呂后及其漢初故事,最能彰顯特定的歷史滄桑與文化風骨。”《大漢母子》主演陳素琴說,在過往的藝術生涯中,她所飾演的角色大多是讓人同情或者敬仰的角色,而呂后這個人物有著亦正亦邪的復雜性。這種豐富和復雜,讓她在飾演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突破自己、挑戰自己的藝術快感。
上黨梆子《大漢母子》是編劇李莉與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的第五次合作。李莉回憶,早在她創作《成敗蕭何》時,就萌生了要為活躍于漢初這段歷史中的其他人物再寫一部戲曲作品的想法。“《大漢母子》以觀眾能夠理解的通常審美‘小切口’深入,多側面地展開母子在生離死別中的情感交鋒與心理變化,用濃郁厚重的歷史筆調深刻書寫歷史人物的情感脈絡,嘗試透過歷史事實來探究和展現人物內心。”
談及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導演張曼君表示,在音樂上,該劇以上黨梆子的音樂為本體,悠悠的梆子聲貫穿全劇。在舞美上,戲曲本就是隨意性與假定性極強的傳統藝術,極簡的舞美空間上是歷史空間的厚重與人物心理空間的靈動,呈現一種古典美學與極簡美學相交匯的風格。在人物塑造上,演員在傳承和重視程式化表演的前提下,通過由內而外的走心演繹,表達劇本中振聾發聵的哲思意義。
今年6月召開的專家研討會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仲呈祥評價道:上黨梆子《大漢母子》在山西甚至放眼全國都具有鮮明的引領、啟示作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一流,代表了中國戲曲發展的國家水平、世界創造。(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0:17:43
- 2024年10月21日 15:36:12
- 2024年10月21日 14:06:57
- 2024年10月21日 14:06:05
- 2024年10月21日 12:41:59
- 2024年10月21日 10:23:07
- 2024年10月21日 10:01:23
- 2024年10月21日 09:59:17
- 2024年10月21日 06:26:42
- 2024年10月20日 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