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絲路24小時丨以路為軸,繪“一帶一路”工筆畫
中新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左宇坤)一個理念,跨越萬水千山,融匯兩千多年的智慧基因與文明血脈;一項倡議,通達群山江海,連結150多個國家的地域相近與人心相親;一條大道,鋪就繁榮之路,承載各地人民對和平安寧與共同發展的愿景。
“一帶一路”,這條橫跨大陸、聯通大洋的通道,這個源自中國、屬于世界的倡議,走過10年,給世界帶來引人注目的深刻變化,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中國新聞網與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推出“足跡·絲路24小時”全球全媒體特別節目,以“7天&24小時”的全新特別節目形態展開,全方位呈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的豐碩成果。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通過特別節目的鏡頭,我們共同見證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打開互學互鑒之門,拓寬互利共贏之路,鋪展繁花萬里、氣象萬千的“絲路新畫卷”。
一眼千年,根植歷史
這是一條從歷史中走來的路。2013年11月28日,首列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開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當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車轍,承載起“鋼鐵駝隊”的新征程,嘹亮的汽笛或許會跨越時空,與2000多年前的商隊駝鈴震蕩著同樣的共鳴。
“有了長安號,我們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糧食不到一周就能到達。”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愛菊糧油工業集團總部的糧倉里,每年有1/3的糧油產品來自哈薩克斯坦。這些糧油伴著長安號的汽笛聲,“變身”肉夾饃和油潑面,走上西安市民的餐桌。
這是一條通往繁榮的路。在歐亞大陸中心、古絲綢之路要地,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的秋天瓜果飄香。2013年9月,“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在此提出,哈薩克斯坦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在阿斯塔納的西南郊,一條嶄新的環城公路穿過白樺林、村鎮與草場。全長共計34.4公里的公路,其中18.1公里由中國企業建設實施。據通用技術新興公司哈薩克斯坦分公司項目經理薛超回憶,這里過去是一大片沼澤,要坐船才能進來。
克服自然環境、文化差異等的挑戰,這一當時哈薩克斯坦規模最大的公路建設項目在2019年暴風雪來臨前順利通車。薛超還記得,當時哈方官員緊握中國建設方領導的手說:“我們幾十年沒辦成的事,被你們辦成了。”
阡陌交通,舟楫縱橫;東方智慧,穿越千年。曾經,古絲綢之路架起交往的橋梁,成為東西方交流合作的重要象征。今天,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一帶一路”,同樣秉持著天下大同的理念,為全球化發展進程譜寫新的篇章。
因應現實,山海通途
“我之前乘坐印尼的普通火車,環境很臟,聲音很吵。而雅萬高鐵體驗完全不一樣,又快又整潔,我坐在這里好像坐在飛機上!”今年10月,中印尼合作建設的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首次乘坐雅萬高鐵的旅客興奮地說。
作為中國與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重大標志性成果,中印尼合作建設的雅萬高鐵有著特別的意義。10月17日,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讓印尼成為東南亞地區第一個擁有高鐵的國家,也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為千島之國的快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中國在發展中得出的有效經驗,也在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分享中,再度印證了設施聯通對國家地區與全球發展的重要意義。10年間,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陸續建成并投運,“絲路海運”國際航線網絡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
兩萬公里之外,阿根廷吉賽水電站項目是位于世界最南端的水電站。當滿載水電站建設所用重型裝備的中國巨輪徐徐靠近圣克魯斯深水港時,與中國裝備同期抵達的,還有圣克魯斯省幾代人的夢想。
吉賽水電站項目是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是該倡議在拉美延伸線上的一大里程碑。從足球到乒乓球,從綠茶到馬黛茶,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外員工在這里組建了溫馨的大家庭。營地的足球場上,不時有中方員工和當地人一起踢球,當地人看到中國同事參與后,總會盡可能多的傳球給中方朋友,以表達他們的熱情友好。
以地為圖,合作為筆;以路為軸,聯通為旨。“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基于這樣的信念與擔當,共建“一帶一路”將活躍的東亞經濟圈、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聯系起來,進一步拉緊同非洲、拉美大陸的經濟合作網絡,推動形成一個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陸海一體的全球發展新格局,在更廣闊的經濟地理空間中拓展國際分工的范圍和覆蓋面,擴大世界市場,最終促進世界經濟新的增長。
惠及民生,計利天下
因為一片農場,農戶能夠憑借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春華秋實,耕耘更好的生活;因為一條坦途,椰棗、柑橘、牛奶的萬里運輸又順暢了一點,致富走上了快車道;因為一座油田,跨崖公路、飲水工程、就業培訓來到身邊,普通人的未來也多了一種可能……
“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實現共同發展,讓更多民眾都能過上好日子,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樸素的初心。如果想知道共建“一帶一路”是什么、帶來什么,在各國人民心里,故事說不完,答案很溫暖。
“我不喜歡喝水,因為水總有臭味。”在有著“水澤之國”之稱的孟加拉的首都達卡市,當地民眾卻長期受困于飲用水污染問題。當地居民冬娜告訴記者,中國援建的帕德瑪水廠,讓原本討厭喝水的她終于喝上了干凈水。她的爸爸也加入了這家建水廠的公司,和他們一起為了水而努力。
“我到現在還記得,那些風力發電機組從遙遠的中國運輸過來的場景,那是一次壯麗的旅程。”佇立在安第斯山脈的白色風車,屬于厄瓜多爾目前為止最大的風電場。對于受雇于東方電氣的法布里西奧來說,風電場不僅為厄瓜多爾能源多元化作出貢獻,也讓他的家庭充滿歡聲笑語。
“中國企業待我如一家人。”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曾是一名辦公室接待員的伊麗莎白·林頓想要成為一名叉車操作員。中方經理為零經驗的她提供了嘗試的機會,經過一系列指導培訓和測試,她已被調到莫港集散中心做叉車主管,她的兒子也在中國企業的經濟援助下進入巴新大學并順利畢業。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恢宏篇章中,人永遠是最重要、最活躍的樂符,也是最美麗、最動情的音節。一個個民生工程的實現,一項項具體愿望的達成,都幫助當地民眾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鼓起為美好生活奮斗的勇氣,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攜手與共,同啟未來
行走在“足跡·絲路24小時”全球全媒體特別節目的“云游”之路上,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面的私家小路,而是各方攜手前行的陽光大道。
10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千年弦歌,非凡之路;十年為序,行至新程;山海相逢,闊步共贏。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形成了互聯互通的國際化大流通格局,打破了一些國家人為制造的屏障和壁壘,大大提高了全球經濟的連通性和嵌套性。更為重要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平臺與載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如約而至。共建“一帶一路”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正值風華正茂,務當昂揚奮進,奔向下一個金色十年。
根植歷史,面向未來;源于中國,惠及世界。當前,全球經濟復蘇道阻且長,地緣政治沖突仍在持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的古絲綢之路正煥發新的生機,也將給世界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完)
- 專題:足跡·絲路24小時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19:45
- 2024年10月21日 15:49:41
- 2024年10月21日 14:26:22
- 2024年10月20日 08:20:14
- 2024年10月18日 19:02:01
- 2024年10月18日 15:49:17
- 2024年10月18日 14:50:11
- 2024年10月18日 14:49:05
- 2024年10月18日 14:41:40
- 2024年10月18日 1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