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三重壓力”如何應對?四位首席支招
中新財經12月30日電 (付玉梅 閆淑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定為2022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基調,同時指出,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那么,這三重壓力應如何理解?又該如何應對?
“我覺得這三重壓力是一種求真務實的胸襟、胸懷以及氣魄,實際上也展現了中國應對的底氣。”30日,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在中新財經2021年會•線上云峰會中說。
中國銀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宗良也提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的這三重壓力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精準判斷。“就像看病一樣,首先把病情、病因找清楚了。”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這三重壓力是緊密相連的。“由于需求下降,供給沖擊,導致一些生產主體、市場主體預期的轉弱。市場主體如果預期轉弱,未來沒有信心,又會形成需求減少,也會影響供給產生。因此要破解當前面臨的三重壓力,也應該要逐一去解決。”
至于如何應對?宗良認為,一要穩定擴大需求,在做好防疫的基礎上,擴大消費市場,同時做好就業、收入、保障等;二要增加供給,但要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即使是傳統產業也要做到轉型升級,實現供給側動態的良性發展;三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讓市場發揮決定作用,政府發揮較好作用,多運用經濟的手段、市場的手段,少用法律的手段、政府的手段,真正營造一個讓市場主體比較放心的良性環境。
在溫彬看來,穩定預期、樹立信心是下個階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從供應角度,要保供穩價。此外,穩外需、擴內需也是明年工作著力的基礎點。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也認為,三重壓力的核心在需求收縮,2022年可能會突出表現在這兩方面:一是房地產風險持續暴露,可能會引發房地產投資持續的回落,一方面會從投資角度拖累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會減弱相關消費的帶動力;二是出口的回落,隨著國內外開放或復蘇的錯位差,可能會使得2022年中國出口市場的份額有所波動。
程實認為,應對三重壓力,可從兩個維度著手:一是短期要打好組合拳;二是要長期拿出殺手锏。從短期來看,經濟局面非常復雜,一系列風險相互交織、激化,靠單一的政策是解決不了的。“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里面,我們提出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高效的就業政策,以及足夠托底的保障政策等等,相信這所有政策放在一起,能夠幫助中國面對這一復雜局面。”
從長期來看,中國正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時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殺手锏是什么?”程實說,“就是全要素生產力持續的提升。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產業強國、新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政策理念的轉變,以及政策行動的實施,都會幫助中國在未來長期的發展中尋找到新的動能。”
王軍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宏觀經濟政策雖然還是“積極+穩健”的基調,但是也做出了微調,就是保持一個必要的擴張力度和邊際的寬松來支持實體經濟。“財政政策會更加積極,支出的強度會更大,支出的進度也會更快。”
“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也已經比較突出,國家要繼續在就業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對于特定行業、特定人群,比如房地產、教培等受政策影響比較大的行業,要給予必要的救助。”王軍說。(完)
- 專題:中新財經2021年會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19:45
- 2024年10月21日 15:49:41
- 2024年10月21日 14:26:22
- 2024年10月20日 08:20:14
- 2024年10月18日 19:02:01
- 2024年10月18日 15:49:17
- 2024年10月18日 14:50:11
- 2024年10月18日 14:49:05
- 2024年10月18日 14:41:40
- 2024年10月18日 1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