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變化)雞鴨鵝“女司令”的綠水藍天
中新網興安盟9月27日電 題:雞鴨鵝“女司令”的綠水藍天
作者 張瑋 許志紅
初秋的內蒙古興安盟仍是藍天白云、青山綠樹,科右前旗巴日嘎斯臺鄉三合村不遠處的山坡上,成群的雞、鴨、鵝有的漫步曬太陽,有的在草叢中孵蛋,這是屬于它們的天然牧場,而郭洪平則是掌管雞、鴨、鵝“三軍”的“女司令”。
在一旁準備飼料的郭洪平看著滿山頭跑的大鵝,樂得合不攏嘴。“現在有六七百只大鵝,每只都有七八斤,再有一個月就能上市了。按20元一斤銷售,至少能收入8萬元。”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927/0237f702-4319-48d9-9e05-ebe9066dc034_zsite.jpg)
2014年,在外打工多年的郭洪平返鄉創業,承包了三合村的300畝荒山發展養殖業,建起了散養大鵝的生態養殖場。
“三面環山,背風向陽,山溝里一年四季有溪水流淌,周圍沒有任何污染。”回憶起10年前的創業經歷,郭洪平娓娓道來:“選定了養殖地,我便開始修路、平地、蓋圈舍、砌護欄,購進了一批雞苗和幼鵝開始飼養。”
郭洪平采用散養的方式,讓她的雞、鴨、鵝在大自然中覓食、飲水。“只有遇到雨雪天,才給它們喂些加工的純玉米飼料。”
“一年到頭不閑著,從清明節開始忙著孵化、脫溫,今年還腌制了10萬枚五香蛋,全部在端午節售空了。”這些年,憑借著生態養殖,郭洪平每年銷售的肉鵝和鵝蛋都供不應求。
除此之外,郭洪平還在養殖場周圍的荒山上種植了1000余棵果樹,搞起了立體循環種養模式。“在果樹下散養大鵝、小雞,產生的糞便歸還給荒山,培肥果樹,節約又綠色。”
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郭洪平開展“林下養殖”的生態養殖方式,有效提升了雞、鴨、鵝的產蛋率和肉質。于是,她注冊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從選種、孵化、飼養、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2023年,郭洪平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收入就達到100余萬元。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927/f2b9436a-f6ec-4fb5-bf83-070f46cf11fe_zsite.jpg)
郭洪平找到了生財之道,也帶上了周邊的村民。這些年,經她指導過的養殖戶有近千戶。郭洪平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遇到有需要她上門指導的,她就提前安排好家里,將求助家庭的地址編成路線,挨戶去指導。
同時,郭洪平還采取“借雞還雞、借鴨還鴨”的模式,向村民免費投放雞雛、鴨雛、鵝雛,不僅在飼養過程中提供技術指導,后期還輔助銷售,既幫助鄉親們節省了前期資金費用,也幫助他們解決了后期賣蛋、賣禽的后顧之憂,讓村民嘗到了庭院經濟的甜頭。
年過六旬的張有善曾靠著幾畝薄田度日。4年前,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從郭洪平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孵化了88只雞雛,并在她的指導下進行養殖,一年下來增收了5000多元。“每年都能收入四五千元,老伴的藥費、家里的生活開銷都解決了。”
今年春天,張有善又抓了60只鵝苗,開始了忙碌的養鵝生活。隨著這些小家伙健康長大,張大爺對未來更是充滿期待。
“村里年齡大的老人,干不動農活了,我都會鼓勵他們養幾只鵝、養幾只雞,每年從他們手里回收的大鵝和小雞都超千只,雞蛋、鵝蛋隨時走貨。”郭洪平如是說。
這幾年,郭洪平累計帶動周邊村鎮近1000戶村民搞庭院養殖,戶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今年合作社增加養殖了飛鴨、本地雞、烏雞和品種雞,能夠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
如今,三合村的荒山儼然成了郭洪平的家庭農場,山坡上果樹環繞,房舍前面是大片的農田。目之所及,一派祥和安逸的田園景象。(完)
![](/fileftp/2022/04/2022-04-20/U719P4T47D50049F24533DT20220420152844.png)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18:33
- 2024年10月22日 10:46:45
- 2024年10月22日 10:28:56
- 2024年10月22日 09:46:05
- 2024年10月22日 09:29:08
- 2024年10月22日 08:30:10
- 2024年10月21日 21:34:43
- 2024年10月21日 18:07:48
- 2024年10月21日 15:56:09
- 2024年10月21日 13: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