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東大門”民和:撂荒地里話豐收
中新網青海民和8月19日電 題:青海“東大門”民和:撂荒地里話豐收
作者 石延壽 李雋
秋日高原,在素有青海“東大門”之稱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張家莊村成片的油菜已經成熟,沉甸甸的果莢壓彎了枝頭……
在一處坡洼的田塊里,收割機正在卸糧,收獲的油菜籽從卸糧口傾瀉而下,倒入三輪車的車斗里。
“這里以前是撂荒地,我們合作社今年流轉后種植了油菜,今年雨水好,看莊稼長勢,油菜籽畝均產量至少在300斤以上。”張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斌先說。
地處腦山的張家莊村常住人口138戶,全村耕地面積1538.11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馬鈴薯、油菜、全膜玉米等。
兩條溝岔、三面環山,便是張家莊村地形地貌的全部。在張斌先眼里,土地是村里最好的資源。
然而,這里的耕地幾乎都在山坡溝洼間,耕地坡度大,田間農路窄,春耕秋收的大型機械進不去,加上年輕人外出務工,上了年紀的留守老人又力不從心,以致于400多畝耕地被撂荒。
“雖然外出打工比種地收入來得快,但土地是農民的根,不能就這樣讓幾百畝耕地變成撂荒地。”看著數百畝蒿草叢生的撂荒地,種了半輩子莊稼的張斌先有些發愁。
2022年,張家莊村實施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涵蓋村里1360多畝耕地。項目完成后,陡坡地變成了水平梯田,田間道路打通了,耕種條件改善了。
“我們鼓勵村民外出務工掙錢,又不想讓400多畝耕地撂荒,咋辦?”這一度成為村兩委班子的煩心事。
張斌先和村支部一班人開始琢磨破解之道,最終把思路定格在流轉種植上。2023年,張斌先倡議,村兩委跟進,能人帶動,共有15戶村民以入股形式成立民和縣綠祥種植專業合作社,先以五年期限流轉了400多畝撂荒地,此基礎上再流轉400多畝村民愿意流轉的非撂荒地,共計800多畝流轉土地全部種植油菜。
“我們這里是腦山地,氣候冷涼,有夜潮,適宜抗寒性強的油菜,且有成熟的種植經驗。”張斌先告訴記者,在選擇產業上,合作社立足村情實際謀產業,不追求高大上,只想著有效益,所以選擇了油菜,今年風調雨順,趕上了一個豐收年。
田間,收割機噠噠噠地往返穿梭,張斌先從地里割下一大把油菜,掂了掂分量說,把秸稈拿在手里都能感受到果穗的分量。
“收割機效率比人工高多了,只要天氣好,一天能收割五六十畝。”張家莊村支委寧智祥說。
這幾天,村委會大院就成了曬場,干干凈凈的水泥地坪上鋪滿晾曬的油菜籽,四五個村民正在攪動翻曬。
“這幾天天氣熱,上午晾曬的油菜籽到下午五六點就干透了。”張斌先抓起一把曬在水泥地上的油菜籽說,目前看,今年的油菜種植效益大有盼頭,估計有40萬元的收益。
在曬場里,古稀老人薛桂英一邊忙活一邊說:“我今年合作社里斷斷續續干了一段種植、除草的活兒,已經到手1300元,現在我過來曬菜籽,一天就能掙到100塊錢。”
張斌先介紹,800多畝流轉土地,從種植到收獲都需要人工,村里優先考慮本村鄉親,人手實在不夠,就從鄰村找。
“像薛桂英老人,她家12畝耕地被流轉種油菜,土地流轉費加上老人一年的務工費,至少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張斌先說,春播、秋收兩個時段,每天用工人數15人左右,田間除草、施藥等環節用工有所減少,但也需要7至8人,日均工資100元。
張斌先說,今年收獲的油菜籽全部按籽粒出售,他現在正申請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和注冊商標等事宜,打算今后打出張家莊村的綠色有機菜籽油品牌,拓寬銷售門路,增加油菜附加值,提高種植效益。(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0:46:45
- 2024年10月22日 10:28:56
- 2024年10月22日 09:46:05
- 2024年10月22日 09:29:08
- 2024年10月22日 08:30:10
- 2024年10月22日 07:48:59
- 2024年10月21日 21:34:43
- 2024年10月21日 18:07:48
- 2024年10月21日 15:56:09
- 2024年10月21日 13: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