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之下,東西文明何以跨越地緣政治鴻溝?
中新網山東曲阜9月27日電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多重危機疊加。面對重重挑戰,東西方文明之間如何跨越地緣政治鴻溝,實現“和而不同”?
9月27日,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中國新聞社山東分社和東西問智庫協辦的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東西問·中外對話”論壇在山東曲阜召開。
在青年圓桌對話中,上海外國語大學“歐洲文明研究”負責人胡春春,美國《中國政治學雜志》副主編、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馬奧尼,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系主任助理、中國人學學會秘書長張梧等多位專家,就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破題之策展開討論。對話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經濟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助理曲強主持。
胡春春認為,在目前短視的地緣政治所造成的隔閡背景下,文化可能會有一種跨越鴻溝的作用。回顧一下東西方交流的歷史,就會發現產生很晚的所謂地緣政治的懶惰思想,并不是歷史的必然。“在比較東西方文明的時候,我們可以貢獻一個長時段的歷史視角,而不是緊盯著過去不到兩個世紀的人類發展歷史的一個瞬間。”
胡春春觀察到,西方人習慣于從抽象的、原則的角度來看待一切,而中國人總是把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面臨不同困難、不同挑戰的活生生的人作為觀察世界的一個起點。他認為,面對東西方之間的這種差異,可能需要互相之間發展出一種共情的能力,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對彼此有一種理解。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說彼此之間的文明不能相互包容,而是說在根本上,在西方發展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模式的變化。”馬奧尼認為,這是可以回到根本性的文明不同的話題,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發展的模式,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吸取了很多經驗和教訓。
馬奧尼拿老子的陰陽學說舉例,世界是在融合、有循環的,我們不應該把世界看成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它中間有不同的灰度。我們要看世界其他的一些想法,而不是零和博弈,但是現在美國已經被困在這個范式當中。
張梧認為,文明之間存在著誤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要了解我們的文明,就會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并沒有像西方地緣政治視角一樣,去尋求零和博弈、彼此對立,因為我們的文明里會提供另一種選項。
文明和文明之間如何共存?張梧認為,我們不在諸多的文明實體中再去增加一個實體,而是在不同的文明實體中增加一個平臺或關系,就是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倫理思想,作為一種原則用于處理文明和文明之間的關系,文明之間將會達到一種和諧的共存。他認為,這是儒家可以提供給世界處理文明之間關系非常有啟發的洞見。
曲強在論壇上表示,以地緣政治為角度來思考當下的問題,是更容易把問題進行簡單化描述的一種方法,而非長期視角。他認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人應該多交往,但是要各安其位。“我們還是在自己的地域和文化中,但是我們積極地走出去,有經濟需要就合作,有文化交往就交往。不過我們不對你指手畫腳,我們也不干預你的生活方式。”
他認為,當前我們面臨著氣候變化、時代周期的挑戰等諸多問題,人類似乎正在技術面前變得更加微不足道。比起西方的純技術主義,以及以技術為立身的哲學思想,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更能夠安撫和映照我們作為人的內心世界。(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18:33
- 2024年10月22日 10:46:45
- 2024年10月22日 10:28:56
- 2024年10月22日 09:46:05
- 2024年10月22日 09:29:08
- 2024年10月22日 08:30:10
- 2024年10月21日 21:34:43
- 2024年10月21日 18:07:48
- 2024年10月21日 15:56:09
- 2024年10月21日 13: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