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實施百余項科學與應用項目 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 (記者 阿琳娜)中國載人空間站2024年空間科學與應用學術年會25日在西安市開幕。大會安排6個學科方向,20余場學術分論壇,來自全國16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機構的600余名專家學者與會交流研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直秉持的發展理念。進入應用與發展時代,科學和應用工作成為工程的主題,應圍繞管好、用好、發展好中國空間站全力以赴做好工作,打造中國特色空間站科學發展格局。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呂從民作了《載人空間站科學與應用進展》主題報告。呂從民介紹,自空間站建造以來,空間應用系統已在軌開展了百余項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上行載荷及實驗樣品近1.8噸,隨載人飛船返回6批次近百件樣品,重量近100公斤,樣品主要包括金屬及合金材料、功能晶體、非金屬復合材料等材料樣品,以及細胞、蛋白質、植株等生命實驗樣品。
據介紹,當前空間站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階段性研究成果持續產出。在空間生命領域,揭示微重力影響成骨細胞形成變化的作用機制,發現與骨流失相關的10余個潛在重要靶點,有望應用于骨質疏松藥物干預;國內首次在軌構建斑馬魚-金魚藻二元生態系統,在軌穩定運行40余天,實現中國在空間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首次在空間完成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培養并完成空間再生稻培養,發現一套新的微重力響應開花途徑分子調控;開展了線蟲、微生物、水稻種子、生物大分子等16種樣品艙外暴露實驗。在空間材料領域,在金屬及合金凝固機理、功能晶體、艙外材料暴露等方面獲得系列進展和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科學發現,研制了多種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功能晶體材料,性能普遍優于地面。在微重力流體領域,獲得貯箱流體全管理和半管理結構中表面張力驅動流動的完整特征,為中國航天器板式貯箱廣泛應用提供科學與技術支撐。在微重力基礎物理領域,在軌利用全光阱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制備。
與會專家圍繞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與燃燒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等方向,共同研討新時代中國載人空間站空間科學與應用的戰略思考與布局、空間科學前沿與關鍵技術領域發展等,研究和實踐空間站空間科學與應用助力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命題。
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承辦,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首次各學科方向集中交流的學術大會,后續計劃每年舉辦一次。(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08:38
- 2024年10月22日 10:40:34
- 2024年10月22日 10:35:46
- 2024年10月22日 10:11:01
- 2024年10月22日 09:39:56
- 2024年10月21日 22:09:49
- 2024年10月21日 20:16:44
- 2024年10月21日 16:49:55
- 2024年10月21日 15:55:25
- 2024年10月21日 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