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趙姝嵐:影像等文化類別何以成為瀾湄六國相知的“金橋”?
中新社西寧8月18日電 題:影像等文化類別何以成為瀾湄六國相知的“金橋”?
——專訪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瀾湄研究領域專家趙姝嵐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繆超
8月18日至21日,2024瀾湄國際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舉行。
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的瀾滄江—湄公河,因其“一江連六國”的獨特地緣區位優勢,有“東方多瑙河”之譽。為什么說瀾滄江—湄公河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文化走廊?在瀾湄合作機制下,六國文化交流結出哪些碩果?影像等文化類別何以成為瀾湄國家增進相知的一座“金橋”?近日,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瀾湄研究領域專家趙姝嵐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瀾滄江—湄公河是怎樣的一條河流?
趙姝嵐:瀾滄江—湄公河發源于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唐古拉山北麓,流經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進入云南西部山地,至云南省勐臘縣勐捧西北流出國境,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瀾滄江—湄公河全長4880公里,流域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入海徑流量約為黃河的8倍,是東南亞第一長河。
瀾滄江—湄公河物產豐饒,是名副其實的“母親河”,也是“世界糧倉”。以瀾湄國家農業合作為例,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資源環境,在瀾湄合作機制的推動下,其農業合作持續取得進展,農產品果蔬貿易不斷拓展。
2023年,中國成為越南農產品出口最大市場,越南對華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7%,占越南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3%;中國繼續保持泰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2023年泰國農產品對華出口額高達3871.18億泰銖,占泰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1.92%,同比增長6.19%;中國也已成為柬埔寨第一大農產品貿易伙伴、第一大大米和橡膠出口市場。
同時,湄公河五國成為中國大米進口的主要來源地。2023年,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分別向中國出口稻米93.47萬噸、54.10萬噸、46.17萬噸和20.94萬噸,成為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大稻米進口國。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瀾滄江—湄公河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文化走廊?
趙姝嵐:全球知名的國際河流中,歐洲有多瑙河,亞洲有瀾滄江—湄公河。
湄公河的英文名稱是Mekong,源于泰語Mae Nam Khong的縮寫,直譯為母親河,引申為大河。自古以來,這條河流孕育了古老燦爛的文明,滋養著多個民族,是中國西南及東南亞眾多民族公認的母親河,也是沿岸各國民眾經貿旅游、友好交往的“黃金水道”,很早就成為多民族的文化走廊,其文明性十分突出。
瀾滄江—湄公河孕育出瀾湄國家各具特色而又相親相近的文化。如潑水節,是中國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的重要節日,也是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最為隆重的節日。瀾湄流域多民族“同源異流”,文化上多源兼容,民族間的親緣關系和基因記憶成為瀾湄各國合作發展的深厚基礎。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瀾湄六國之間人文交流蓬勃發展,結出哪些碩果?
趙姝嵐:2016年3月,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成功舉行,發布《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打造面向和平與繁榮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宣告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八年來,瀾湄六國之間的人文交流蓬勃發展,文化活動層出不窮,在各個領域實現了全覆蓋。
傳媒領域有瀾湄國際影像周、瀾湄視聽周、瀾湄國際電影周等,青年交流領域有瀾滄江—湄公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訓練營等,旅游方面有瀾湄國家旅游城市(三亞)合作論壇、瀾湄旅游城市合作聯盟等,教育方面有瀾湄國際職業學院、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等。更不用說醫療領域,以“光明行”“愛心行”為代表的合作項目,培養了不少公共衛生人才。
此外,社會各界舉辦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瀾湄合作國際藝術設計大賽、瀾湄六國新春文化交流活動等。很多高校舉辦的“瀾湄周”活動,更是密切了瀾湄青年群體之間的互動與交往。
僅從主辦主體和領域的多元化,就可看出在瀾湄合作機制下,瀾湄六國間的文化交流碩果累累,且合作愈發務實。
中新社記者:影像等文化類別何以成為瀾湄增進相知的一座“金橋”?
趙姝嵐: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著眼地區各國民眾未來,通過影像這些較為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歷史、社會與人的發展,非常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且有較強的共情力。
如瀾湄國際影像周聚焦瀾湄流域的影像,綜合展現自然生態、人文風貌、民俗風情等主題,讓參與的媒體人、攝影師、外交官及“Z世代”,走近瀾滄江—湄公河源頭民眾的日常生活,近距離感受壯觀的自然美景,用影像向國際社會展示真實的中國。2023年12月,“瀾湄國際影像周”被寫入瀾湄合作第四次領導人會議內比都宣言,鼓勵通過繼續舉辦瀾湄國際影像周,增進六國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具體來講,瀾湄國家間的影像交流,通過多樣化的視覺產品進行交流與互動,是跨越語言障礙與文化障礙、促進不同文明和文化理解與對話的絕佳方式,也是踐行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
瀾湄國家間的影像交流活動,在展示文化獨特性與多樣性、讓觀眾親身體驗不同文明魅力的同時,有助于推動瀾湄國家間民眾自下而上,形成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意識,從而促進全球文明的發展。同時,通過制作、分享傳遞和平、發展、公平、公正、自由等共同價值觀的視覺產品,能促進瀾湄國家間形成價值共鳴,進而助力構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
此外,以影像記錄和傳播各國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推動各方力量加入保護瀾湄國家文化歷史遺產的合作中,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是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傳承與創新。
通過瀾湄國際影像周等方式,讓瀾湄六國的創作者共同講述瀾湄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的故事,有助于瀾湄合作深入人心,也讓全球文明倡議在文化交流中落地開花。(完)
受訪者簡介:
趙姝嵐,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老撾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員。長期從事東南亞國際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瀾湄次區域合作、柬埔寨國別研究和老撾國別研究。著有《當代贊比亞國家發展進程》《日本對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參與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0:40:34
- 2024年10月22日 10:35:46
- 2024年10月22日 10:11:01
- 2024年10月22日 09:39:56
- 2024年10月21日 22:09:49
- 2024年10月21日 20:16:44
- 2024年10月21日 16:49:55
- 2024年10月21日 15:55:25
- 2024年10月21日 15:51:55
- 2024年10月21日 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