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國學丨鄭筱筠: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何以推動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何以推動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 鄭筱筠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是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經濟發展進程放緩,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發酵,種種復雜的變量推動世界大變局不斷向縱深發展。因此,加強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堅持和平發展主旋律是解決世界公共危機的重要途徑。
世界上每一種文明都有其傳統和文化特質。每一種文明都是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不同時段的文化精神疊加和沉淀,最終貫穿形成獨特的文明形態。
中華文明是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的智慧結晶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綿延五千多年發展至今,經歷過歷史洗禮和實踐檢驗,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具有高度文化認同的強內聚性文明形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既是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也是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結晶。
以包容性為例,該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從來不是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待之以禮,和之以融,和合共生”。
包容性主要蘊含四個層次的思想內涵:第一,中華文明是深深根植于豐厚的文化沃土而不斷創新發展、逐漸形成的文明形態。第二,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發展史表明,中華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不斷創新發展、和平共存、求同存異的開放包容體系。第三,善于吸收優秀營養的寬闊胸懷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第四,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國宗教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
中華文明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借鑒方案
中華文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可以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可資借鑒的方案,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首先,傳承與發展是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路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論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更應該明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態度和原則,堅持固本培元。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
其次,世界文明多樣性由不同文明共同匯聚而成。不同國家在歷史發展中的集體記憶造就了不同文明,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多樣性也因此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大花園中獨具特色,同時具有特殊重要性。
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行
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明為世界文明創新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
在加強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進程中,需要尋找人文交流的“最大公約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命題,既根植于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源自于世界歷史進程中“同舟共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實發展條件,這是中國領導人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而提出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文明為世界文明貢獻的重要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不斷拓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路徑。三大全球倡議切實關注人類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在全球問題上拿出可行措施體現出中華民族知行合一的思想和智慧,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蘊含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寶貴經驗,呼應了各國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把發展議程放在國際合作的更重要位置,為各國聚焦發展、團結發展、共同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對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經驗的高度凝練和總結,是進一步加強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基礎。在全球風險時代,我們更為深刻地感受到,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有序發展進程中,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既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世界不同文明所共享的基本理念,更是倡導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本旨歸。
總之,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交流對話有助于化解隔閡、偏見與仇視,實現民心相通、心靈契合,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的精神資源和文化支撐。
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行,與各個國家、民族的進步如影隨形,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強文明的互鑒,才能促進各國文化的共同發展。
中華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實踐內生動力,進一步守正創新、固本培元,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共同推動形成人類文明新境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而言,從愿景、理念,再到具體的實踐路徑,已經是較為完善的體系。(完)
專家簡介:
鄭筱筠,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智庫副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曾掛任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常委、副書記(2017年3月-2018年3月)。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貼。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項目40余項,研究成果先后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08:38
- 2024年10月22日 10:40:34
- 2024年10月22日 10:35:46
- 2024年10月22日 10:11:01
- 2024年10月22日 09:39:56
- 2024年10月21日 22:09:49
- 2024年10月21日 20:16:44
- 2024年10月21日 16:49:55
- 2024年10月21日 15:55:25
- 2024年10月21日 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