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分享到:

東西問 | 萊因哈德·帕拉特:語言為媒,何以助力“中德文化交流”?

分享到:

東西問 | 萊因哈德·帕拉特:語言為媒,何以助力“中德文化交流”?

2022年04月18日 20:06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東西問)萊因哈德·帕拉特:語言為媒,何以助力“中德文化交流”?

  中新社柏林4月18日電 題:萊因哈德·帕拉特:語言為媒,何以助力“中德文化交流”?

  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 彭大偉

  作為慕尼黑東方基金會的出資創辦者,萊因哈德·帕拉特先生長期熱心德國中文教育和中德人文交流,曾推動慕尼黑圣安娜文理中學成為德國第一所將中文列入必修課程的文理中學。慕尼黑東方基金會作為慕尼黑孔子學院的外方理事單位,多年來為孔院發展傾注了大量心力。值得關注的是,萊因哈德·帕拉特先生的兒子雅各布和女兒約翰娜分別是慕尼黑大學漢學學者和慕尼黑東方基金會主席,可謂全家都致力于對華友好交往。

  在2022年聯合國中文日到來之際,萊因哈德·帕拉特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其全家與中文和中華文化的不解之緣,以及中華文化對德國企業經營的啟示。

  現將訪談實錄整理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與家人如何與中文、中華文化結緣?在您看來,中華文化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萊茵哈德:1990年之前,我在上海某對外貿易研究所做報告,那時開始對中文和中華文化有了初步接觸。當時,我穿梭在上海人民廣場的自行車和人群之中,還開車游歷全國,到達海南等不同省市。

  我和家人對中文、中華文化感興趣有機緣巧合,但主要是出于自然規律,即一種極大概率。世界分為東方和西方,中國在東方始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人口總數大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中國都對世界繁榮進步作出很大貢獻。在數千年中,中國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如今的發展和崛起是回歸常態。作為理性的德國家庭,很大概率會注意到這一點。

  中華文化博大包容,東方和西方必須為同處一個世界的人們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2019年,由慕尼黑孔子學院主辦的第七屆慕尼黑華語電影節在當地舉行。圖為德國觀眾參觀慕尼黑孔院與中國電影資料館共同主辦的“慢慢看”新中國70年優秀電影海報展。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彭大偉 攝
2019年,由慕尼黑孔子學院主辦的第七屆慕尼黑華語電影節在當地舉行。圖為德國觀眾參觀慕尼黑孔院與中國電影資料館共同主辦的“慢慢看”新中國70年優秀電影海報展。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中新社記者:您當初創辦慕尼黑東方基金會的初衷是什么?基金會創辦以來,在支持孔子學院發展、促進中德人文交流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萊茵哈德:慕尼黑東方基金會的作用在于加強與東方世界的聯系。除中國外,基金會也為韓國、朝鮮等地的人文交流做一些工作。孔子學院主要致力于幫助德國人加強與中國人的交流交往,基金會也在其中提供了很多支持與幫助。

  慕尼黑孔子學院成立的幾年前,基金會一直在做相關方面的工作,現在更致力于此,在杜塞爾多夫也可以看到我們的身影。只要基金會能幫到的地方,就愿意發揮力量。

  雖然圍繞孔子學院存在一些爭議,但我想說的是,拒絕陌生事物就像喜歡自己一樣正常。競爭和批評也是一種管理方式,會推動進步。因為疫情和線上形式的發展,孔子學院變得比以前更好了,也會在不斷改進中成長得更好。

2021年,第十四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德國區決賽在線上成功舉辦。圖為本屆比賽評委在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現場。<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彭大偉 攝
2021年,第十四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德國區決賽在線上成功舉辦。圖為本屆比賽評委在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現場。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中新社記者:您推動慕尼黑圣安娜文理中學成為德國第一所將中文列入必修課程的文理中學。如何看待這一舉措的意義?德國人學習中文有哪些動機?多年來,中文教育在德國如何發展?

  萊茵哈德:在我上學時,并不是所有的英語老師都能真正說英語。今天,出租車司機英語都講得很好,這要歸功于美國人以及美國經濟、技術和科學領域的全球化。我認為,中文教育也應該走這樣的路。

  中文很重要,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無論鄉村還是城市的人都承認這一點。但只有行動才能將這一理所當然變為現實,那就是將中文列入高中畢業考試。

  對德國人而言,中文比英語要難學得多。但是德國人仍然會出于友誼、愛情及日常生活需要等原因學習中文。

  據慕尼黑孔子學院調研統計,作為重要貿易伙伴,中德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愈加頻繁,通曉中文和了解中國的專門人才需求旺盛,為德國中文教學帶來空前發展機遇。目前,德國開設中文教學的中小學、職業學校超過300所,其中87所中學把中文作為正式學分課程及高中畢業會考科目,28所高校設漢學或中國及東亞研究專業。越來越多的德國青年對中國語言和文化充滿熱情,在校學習中文學生人數持續增加。德國的中文學習群體不僅構成廣泛,而且教學機構多種多樣。中文應用人才在德國各領域發揮出越來越積極的作用,漢學研究也成為增長最快的人文學科。

2020年,第十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德國區決賽以遠程方式在線舉行。圖為參賽選手公百靈(Berrin Goel)在才藝環節展示自己制作的中文剪紙。(視頻截圖)
2020年,第十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德國區決賽以遠程方式在線舉行。圖為參賽選手公百靈(Berrin Goel)在才藝環節展示自己制作的中文剪紙。(視頻截圖)

  中新社記者:作為企業家,您如何看待德國與中國在經營理念方面的差異?您認為德國企業可從中華文化之中受到哪些啟發?

  萊茵哈德:結合在幾家大公司監事會任職的經歷,我感受到巨大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以及中國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中國的競爭者在堅毅性、決斷力方面都比我們優秀。他們運用這些力量不斷超越。可以說,來自中國的競爭,影響了身處其中的所有人。

  孔子思想很早之前便傳入歐洲,就像亞里士多德思想在中國一樣。人類的傳奇具有多樣性和同一性,其中多樣性會促使進步。如果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我們就不需要接觸其他人、不需要語言、家庭和友誼了。但是生活不是這樣的,需要人們互幫互助,交流讓人們聯結在一起。經營企業亦是如此。這便是中華文化教會我們的東西。

帕拉特教授被授予“孔子學院獎章”。<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彭大偉 攝
帕拉特教授被授予“孔子學院獎章”。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語言在增進不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怎樣的作用?中德兩國應如何進一步以語言為媒,增進文化交流互鑒?

  萊茵哈德:語言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因為發展需要通力協作,而通力協作需要借助語言。借助于語言的合作超越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自原始社會以來,通力協作奠定了人類的成功。

  慕尼黑東方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一直力所能及地資助公益組織和參加中德校際交流活動的學校,促進兩國青少年學生往來,增進他們對對方國家語言、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的學習與理解。慕尼黑孔子學院調研顯示,文化、教育、體育和青年交流,對于兩國雙邊關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錄制的兩首中文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和《疫情過后》兩度成為中文網絡上的熱門視頻,其傳遞的合作抗疫、團結互助的精神感動了眾多網友。圖為該校中文合唱團成員演唱《讓世界充滿愛》的畫面。(視頻截圖)
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錄制的兩首中文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和《疫情過后》兩度成為中文網絡上的熱門視頻,其傳遞的合作抗疫、團結互助的精神感動了眾多網友。圖為該校中文合唱團成員演唱《讓世界充滿愛》的畫面。(視頻截圖)

  2005年,德中兩國政府簽署了新的文化合作協定,為進一步拓展兩國文化關系奠定了更廣闊的基石。2016年,德中兩國政府共同發起了中德青少年交流年。截至2019年1月,由德國發起和資助的倡議項目“學校:塑造未來的伙伴”在中國共覆蓋127所學校,其中52所學校提供德語文憑,83所學校是歌德學院下屬的青少年德語學校。截至2019年春,18所德國孔子學院組織了15至19歲的德國青少年團體前往中國學習中國語言、藝術和文化。

  開展德中交流,提高德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必須從學校和青少年工作抓起。在交流過程中,青少年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語言、文化和中國民眾。因此,應當提高德國赴華交流學生數量,開展和擴大德國學校與中國的合作,并將其融入學校教學體系。為促進雙向交流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聽取中方合作伙伴的意見和建議。只有雙方齊心協力,才能推動德中文化交流不斷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萊因哈德·帕拉特,中文名冉華德,1948年出生于德國馬克特雷德維茨,德國著名律師、企業家,德國明斯特大學法學系客座教授。目前擔任多家跨國企業董事會董事或監事會主席,其中包括日化巨頭拜爾斯道夫(妮維雅母公司)監事會主席,曾任德國咖啡業巨頭沏寶CEO。

【編輯:蘇亦瑜】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