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從爛泥溝到豐收地,南泥灣奏起“紅綠交響曲”

分享到:
分享到:

從爛泥溝到豐收地,南泥灣奏起“紅綠交響曲”

2024年10月24日 11: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延安10月24日電(劉越)朋友,我想你一定聽說過南泥灣。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伴隨耳熟能詳的歌曲,這片充滿理想與希望的熱土,曾是多少人心向往之的紅色圣地。

  深秋的延安,秋高氣爽,瓜果飄香。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前,一群游客自發跳起廣場舞,紅外套,黃絲巾,在《南泥灣》的悠揚歌聲中,一張張笑臉映著紅太陽。

  其中,來自陜西綏德的游客楊紅梅告訴記者,她和老姐妹們看到南泥灣如今的開發規劃,喜不自勝,就想跳舞樂呵樂呵,開心開心。

  “南泥灣現在到處好風光,也不是從前的舊模樣了!”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前,游客自發跳起《南泥灣》。劉越 攝

  在南泥灣,探尋自力更生的紅色傳奇

  郭大姐的一句話,道盡了這片紅色熱土幾十年來的變遷。

  10月22日,“弘揚延安精神 奮進偉大時代”網上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延安南泥灣。深秋的南泥灣,喜迎稻菽千層浪。站在千畝稻田的田埂上,記者們齊聲唱起《南泥灣》,唱出了南泥灣與紅色歷史的不解之緣。

  南泥灣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南部,地處汾川河上游,河水由北向南擴張,形成了一道沖積層很厚的弓形灣,故名“南泥灣”。由于歷屆舊政府失于治理,原本的沃土成了野草叢生、荊棘遍野、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

  1941年春,八路軍359旅奉命開赴南泥灣,執行保衛邊區、屯田軍墾的光榮使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南泥灣進行生產和舉辦農場的還有八路軍總部炮兵團、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央黨校等單位。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中的勞作雕像。劉越 攝

  當時,南泥灣軍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把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由此,南泥灣成為中國軍墾、農墾事業的發祥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的發源地。

  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內,戰士們穿過的草鞋、用過的鐮刀躺在櫥窗里,靜靜講述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據副館長白烴介紹,紀念館于2021年7月對外開放試運行,分為兩層6個單元,集中展示了軍民大生產時期的富饒風貌,還原大生產運動及359旅邊開墾邊練兵的場景。

  “游客主要分為黨政干部教育培訓群體、專家學者研究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及普通游客群體。紀念館針對各群體,精心準備了四套講解詞,以滿足不同需求,確保每位游客都能在紀念館中,更好地去理解‘南泥灣精神’。”

  南泥灣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而南泥灣的開發史,則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戰士們用鋤頭和鋼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部偉大民族復興的英雄史詩。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中,戰士們開荒用過的農具。劉越 攝

  在南泥灣,見證生態保護的綠色壯舉

  這部偉大的英雄史詩,與這份堅韌的奮斗精神,直至今日仍被后人傳頌、學習、實踐著——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便是最好的例子。

  站在濕地公園中的觀景臺上,舉目望,遠山綿延,林海奔騰,銀杏與白楊秋風中斑斕燦爛;低頭看,風吹殘荷,水草豐茂,游魚和野鴨碧水間悠然來去;如畫美景中,吸一口帶著青草芬芳的濕潤空氣,頓覺神清氣爽。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碧水蕩漾。劉越 攝

  而讓人難以想象的是,眼前這片碧波蕩漾的湖泊,在幾年前竟然是一處坑坑洼洼的廢棄礦場。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工作人員王彥龍告訴記者,起初,這里是一片采礦區,主要開采鵝卵石等石材,用于修路等施工建設。由于過度開采,原有的農田被挖成了大水坑,一片荒蕪,無人管理。

  “自2014年試點以來,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建設更好的濕地公園,管委會將這片亂開、亂采、亂挖的區域進行整治,并打造成了宣傳科普的基地。如今,這片曾經的采礦區已經煥然一新,成為人們了解濕地、學習科普知識的重要場所。”

  從黃土裸露到滿目蔥蘢,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舊貌換新顏。在陜北干旱、半干旱區中,這樣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尤為珍貴,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濕地生態修復的示范案例。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綠樹蔥蘢。劉越 攝

  水土治理好了,鳥兒也飛回來了。王彥龍介紹,如今南泥灣開發區區域內的主體水質基本保持在Ⅲ類,濕地公園現有脊椎動物232種,其中鳥類132種,小鸊鷉、白鷺、蒼鷺等水鳥顯著增加,近年還觀測到東方白鸛、黑鸛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生態恢復成效顯著。

  成群的鳥兒吸引了成群的游客。看完紅色景點后,在青山綠水中休閑游覽,成為打卡南泥灣的熱門路線。既能看“紅”,又能賞“綠”,南泥灣邁上了文旅發展的快車道。

  在南泥灣,書寫紅綠融合的時代新篇

  紅色歷史底蘊與綠色生態保護交相輝映,織就新時代南泥灣的美麗風景。

  近年來,南泥灣大力發展紅色產業、推進全域旅游,將南泥灣打造成了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發展典型示范區。以位于南泥灣核心區、已有80多年歷史的千畝稻田為例。曾經,八路軍120師359旅進駐南泥灣,治地打壩、修渠引水、精心耕耘,使水稻種植面積達到7000畝,為黨中央的糧食供給作出了重大貢獻。

  后因多年撂荒,稻田面積大量萎縮,不到300畝。進入新時代,南泥灣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通過生態治理和環境修復,再次恢復了千畝稻田的壯麗景象,每年稻香魚肥之際,都令人心曠神怡。

  南泥灣千畝稻田景觀。劉越 攝

  2019年,延安南泥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北大荒集團合作建設了千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引進優質東北大米品種和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打造標準化樣板田,再現了“陜北好江南”。

  千畝稻田重新煥發生機,是南泥灣“紅綠融合”的范例。稻田作為回顧歷史的熱門景點,收下來的稻米對外熱銷供不應求,秸稈則制作成原生態的稻草裝飾,用來裝點濕地公園中的“稻草王國”。

  “南泥灣的整體開發定位是依托‘南泥灣’品牌,打造‘農文旅體’結合的一個開發區。農是現代農業,文是教育培訓,旅是紅色旅游,體是體育賽事。”

  如今,景區現有金盆灣八路軍359旅旅部舊址、中央墾區政府舊址、延安炮兵學校舊址等5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西大門景觀、稻香門廣場、大生產紀念廣場、濕地公園等景點,可謂是廣大游客重溫歷史記憶、感受田園風光、體驗“農文旅體”旅游業態的理想之地。

  當地居民經營的民宿餐飲。劉越 攝

  旅游業得到新發展,當地村民收入也芝麻開花節節高。王彥龍透露,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景區提供了1500多個就業崗位。此外,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游客的增多,當地村民開設的農家樂和民宿也越來越多。

  “同時,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也助力村民增收。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流轉費用,還可以進入現代農業產業中工作,實現雙重收益。”

  昔日的荒蕪稻田,今朝的豐收畫卷,南泥灣的蛻變,不僅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更是對“南泥灣精神”的深刻傳承與創新發展。這片“紅綠融合”的熱土,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書寫著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新篇章。(完)

【編輯:李潤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