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會客廳|霍啟剛:要看到我們從哪里走來,走得有多驕傲
中新網香港12月13日電 (記者 韓星童 范思憶)隨著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在文化及體育等方面的發展勢頭正勁,融入國家發展的步伐也更堅定。
香港青年最關注哪些話題?內地還有哪些機遇沒有被香港青年發現?香港如何推動與內地的文化交流?講好香港故事又該從何講起?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近日接受中國新聞網“港澳會客廳”采訪,對這些問題一一作出解答。
采訪實錄摘編如下:
愿意擔當雙向橋梁,服務社會、服務國家
中新網記者:我們注意到您在幾天前報名參選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您報名的初衷是什么?如果選上,未來又將如何履職盡責?
霍啟剛:前幾天我做了一個慎重的決定,也是經過長期思考的決定,就是報名參加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其實回看自己回來香港20多年時間,回來以后,除了在家族企業工作以外,其實一直都希望服務社會,服務國家。
回看這20年,可以說是累積了一點政治的經驗、人脈的網絡。從政協這個平臺,現在有希望可以到人大這個新的角色去服務,我是愿意,也是希望可以有這個機會的。人民代表大會當然是代表人民,我們香港的聲音怎么更好地可以傳達到中央,傳達到北京。從國家政策來講,我們都希望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但在這個過程里,其實還有很多關卡,我們要走過去,我們跨過去,所以這些聲音怎樣可以傳達到中央,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反過來,我競選也經常提到,能否可以擔當一個雙向橋梁。橋肯定不是一邊走的,它是兩方面的,所以中央的一些政策、中央的發展目標、中央的想法,怎么更完全、更完整地帶到香港的老百姓。如果有幸可以當選的話,我是愿意當這個橋梁,我自己覺得在香港、在內地我也有一些經驗,絕對希望可以當代表這個身份,做好履職,做好責任。
國家發展一體多面,要看到我們走得多遠、多驕傲
中新網記者:您在香港出生長大,是否還記得初次到內地情形,這幾年您對內地的變化又有什么感觸?
霍啟剛:初次應該很久之前了,我們到內地還是比較早的,因為我爺爺(霍英東)的關系,那時候(國家改革開放)響應了鄧小平老先生的號召,作為一名商人到內地發展。我爺爺參與改革開放是從家鄉開始,番禺、中山,所以我最早的一些記憶就是在中山,當我爺爺建設中山溫泉的時候,跟我兄弟姐妹、父親母親有很多美好回憶。
我記得那個時候還是不容易,雖然中山很近,但是因為那個時候還是港英政府,回去不方便,也不方便從香港關口直接到深圳,所以以前我們都是先到澳門,從澳門再轉車到珠海,珠海是特區,還是要過一個特區的關口出去,再轉車到中山。所以以前每一次去中山都差不多要半天、一天時間才能到,但是很欣喜在這個過程里學習很多,很早地了解了國家。
早期去內地確實很需要時間,也很繁復,但現在建路、建橋、建高鐵等,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基本上已經建立起來?,F在香港回歸25年了,人文交流等各方面的交流加強了不少,很多機遇香港的朋友也可以參與其中,這一方面我覺得還是蠻驕傲的。
有時候我們跟年輕人聊天,經常跟他們說,你不要光看現在這個現狀。國家的發展有很多面,有一些做得非常好,有一些還可以進步,但是不要只用一個批評的眼光,要看到我們從哪里走過來,在短短時間走得多遠,走得多驕傲,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國家機遇到處都是,香港青年要提升競爭力
中新網記者:您是全國青聯副主席,參與了很多青年人的活動,您和青年朋友聊得最多的話題是什么呢?
霍啟剛:最近立法會有幾個同事發起一個倡議,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可以有一個長遠的青年發展藍圖的規劃,因為我們覺得以前缺乏了一個關心青年的總體政策規劃。
我最近有比較多的機會跟不同青年群體去談,也是談得比較實在,一方面我們要跟他講國家的東西,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聆聽他們的聲音。比如大家都說融入大灣區去尋找機會,但是他們會想另外一方面,到了大灣區,我們能競爭嗎?我們會不會找不到工作?內地一年近千萬大學生畢業,大家都很優秀,他到那了,人生路不熟,也沒朋友,可能普通話也說得不太好,也不懂內地文化,他們有很多擔憂。他們不否認國家的發展,也不否認大灣區是機遇,但是個人到了以后怎么融入,他們比較迷茫。
現在特區政府說要去海外“搶人才”,“搶人才”是不是等于一份工作就多幾個人分,他們會有這些顧慮。
但是我經常提到最實在的方法,你真的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香港有獨特的優勢,有國際的視野。不是說我們要采取一個封閉式的政策態度,不讓人家來,不要國際、不要國內,那這是死路一條的。
有時候跟青年人去聊的時候,還是實事求是。你要聽他們來講,用你的經驗、你的橋梁去幫助他。我的角色就是搭臺搭梯,不是訓教他,可能他們的理念、想法比我更新、更潮,我還可能跟不上他們的一些想法。我們要接受新的東西,同時利用我們的經驗去幫助他們。
中新網記者:我們看到您在不同場合都鼓勵香港青年到內地看看,融入國家發展,為什么這一點這么重要?在您看來,內地還有哪些機遇沒有被香港青年發現?
霍啟剛:那太多了,我兩三年前到北京,那時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剛剛出臺沒多久,大家都很熱烘烘地去講大灣區的機遇。我三年前在全國政協有一天做訪問,一個香港的年輕人到北京創業了,他就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啟剛,我來北京創業是不是去錯地方了?現在粵港澳大灣區那么火熱,那么多政策,是不是我把總部搬回去大灣區?
我說你千萬不要那么想,因為每個企業、每個機會其實都要自己去尋找,只不過大灣區是家的延伸,意思是比較近家,但是國家的機遇到處都是,在北京、上海,還有很多有待更快發展的地區,絕對是機遇重重,就是你了解不了解的問題。
比如未來科技可能是深圳、北京,文化可能是上海、浙江,新能源可能在西部。所以你不要去追政策,所有地方都有不同的政策,你要按照自己的強項,自己的愛好,加上主動了解不同地方能給予的機遇。
視頻:港澳會客廳|霍啟剛:國家機遇處處有 香港青年須自強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科技推動體育普及化
中新網記者:作為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主席,您是如何和電競事業結緣?這些年在推廣體育科技化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霍啟剛:2017年我們去了土庫曼斯坦,出席一個室內運動會,帶香港隊出去。在會上亞奧理事會主席就找我,他說啟剛,我們有一個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換屆了,換主席,你有沒有興趣做?
我想了半天,覺得可以嘗試一下,因為我看到也許未來所謂傳統體育的發展會更多地跟科技融合,未來體育競技平臺是否會加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包括VR、AR,現在講得比較多的元宇宙。我可以看到未來的體育,或者老百姓參與體育的模式跟方式,也許會有變化。
國家未來發展多次講到數字經濟,未來各行各業都要走數字化,體育也不例外,未來體育怎么更好地數字化,怎么通過數字科技令體育更普及化,這也是國家發表的未來發展體育規劃綱要里提到的。中國很廣,地很寬,我們這樣把這些體育體驗不光帶到大城市,也帶到鄉村,讓不同階層的朋友都能參與,這個是一個難題。
我很開心最近有一點成績,我剛從北京回來沒多久,參與中關村論壇,我們聯合會跟中關村論壇達成一個協議,會有一個平行論壇討論未來體育數字化進程怎樣利用中關村強大的創業科技平臺,跟體育界更多結合,所以我們也會共同發起一個數字體育的產業聯盟,希望未來有興趣參與的機構創業都可以探索這個領域的一些新可能。
文化發展要多方合作,才能1+1>3
中新網記者:“十四五”規劃賦予了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您認為香港可以從哪些方面更好地促進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霍啟剛:這個是香港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非常值得解決的一個題目。金融貿易(等行業),我們累積了很多經驗、人才,我們也有很完善的法規去支撐金融貿易、航運等行業。但是文化產業我們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情況。
香港是一個文化之都,很多很愛文化的參與者,很多很好的表演者,很多很有創意的人才,但是產業還沒走到那一步,所以我覺得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首要的任務就跟內地怎么更好地對接。未來我們很多東西要做,怎么把香港的文化界,有才華的團體、人才到內地真的進行合作、發展,讓他們可以分享內地文化市場的紅利,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中新網記者: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曾提到要講好“香港故事”,那么您未來的工作中,有關于講好“香港故事”的計劃嗎?您覺得講好“香港故事”要從哪幾個方面展開?
霍啟剛:說到底,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還是要從軟實力出發。我很開心看到施政報告中特首提到香港流行文化,我們要做一個流行文化節,也可能考慮建立一個流行文化館,因為這個真的是一個我們的資源。香港很多的明星、歌星,別說外地了,內地很多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是聽著粵語歌長大的,我太太還會背《紅日》,這些都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我知道很多外國華人也跟香港電影、香港歌曲有共鳴,所以怎么利用好這些我們傳承下來的東西,重新包裝不同的故事來講,我覺得很重要。我們怎樣可以利用流行文化、利用電影、利用這種軟實力的建設,來得到不同朋友的認同,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長遠的問題,也是值得特區政府給資源支持的問題。一些公司、一些文藝參與者純粹用自己的投資去做,不一定效果做到那么大。我覺得這個要多方的一起合作才可以做到1+1>3。
孩子成長過程父母的參與很重要
中新網記者:您的太太郭晶晶近期在香港理工大學的講座火了,她談到,有粉絲把她的故事當成了作文素材。那么我們想知道,在家里您是怎樣和孩子們講述媽媽過去的“輝煌時刻”?孩子們有沒有把媽媽寫進作文?是不是期待有一天自己也成為孩子們的作文素材?
霍啟剛:其實說白了很少講,有時候講自己很別扭,但是我覺得現在孩子都挺聰明的,他們都懂,不像我們以前,基本上沒有互聯網,那么現在孩子要搜什么都能搜得到,所以他們懂的,他們也知道的。但媽媽也經常跟他們講她的經歷,主要是講他們現在很幸福,我覺得不用講大條道理的,因為現在條件各方面,肯定比媽媽以前舒服得多了,以前(媽媽)6歲就進隊里,很刻苦的這種狀態,所以我們也經常地去跟他們講這些,盡量給他們機會去建立同理心,不是說要他們特意地怎么吃苦,不是那個意思,但是起碼他們成長過程中他們有同理心,他們懂得換位思考,他們懂得、也理解到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情況,也有很多不同的不幸的情況,他們也要知道。孩子才9歲,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一步一步來。
我的孩子愿意寫作文已經不錯了,如果我太太在的話,肯定會那么回答你,沒有刻意把媽媽寫進作文,但是我覺得孩子還是驕傲的。
我現在在立法會,我們會接觸很多不同的活動,我也盡量適合的(機會)也把他們帶上,有時候比如中樂,我們會帶他去看中樂演唱會,我們有橄欖球,我帶他去體驗,我覺得對孩子來講能吸收是重要的,也許他這種生活經驗會變成作文,而且是爸爸帶他去的,而不是說爸爸做了什么,這個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覺得慢慢來吧,現在可能時間也是很緊,但是我都盡量給他們多一點經歷,給他們空間去想,尤其現在孩子快10歲了,慢慢離開這種純粹聽爸爸媽媽(的時期),對我們來講也是一些挑戰。
中新網記者:網友們經常會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您和家人一起觀看體育比賽,或者是周末與家人一起外出運動的畫面,是否可以給大家談談您和郭晶晶的育兒理念?
霍啟剛:育兒理念我肯定不是專家,現在的孩子,我覺得社會對他們有很多要求,父母有要求,學校也有要求,各方面要求,時間也是很緊,但是我覺得父母的參與肯定是很重要的。
晶晶很親力親為地去陪、去教,我覺得這個時間是很珍貴的,它不是說你學了多少東西,或者你學了這個東西以后拿到幾分,而是父母跟孩子關系的建立很重要,因為也許可能比較簡單的就請個補習老師或者送他去什么補習班或者考試班去學,可能你會學到東西,但是犧牲了一些跟父母或者跟兄弟姐妹一起相處的時間,所以對我們也是難題,因為學校也是繁忙,我們現在工作也是非常繁忙,怎么騰出時間來讓他們輕松一點,讓他們還是有一個孩子的快樂空間。
所以有時候你看到都很簡單,不需要什么很豪華的東西,有時候就是公園踩踩單車,立法會外面不是有一個大草坪嘛,就讓他們自己做點三明治去野餐,就這些很簡單的東西,他們反而可能記憶更深一點。(完)
大灣區精選:
- 2024年10月21日 21:50:16
- 2024年10月21日 21:46:22
- 2024年10月21日 21:34:41
- 2024年10月21日 21:13:24
- 2024年10月21日 20:38:43
- 2024年10月21日 19:57:11
- 2024年10月21日 19:06:00
- 2024年10月21日 16:51:01
- 2024年10月21日 15:42:31
- 2024年10月21日 1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