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使命何在?
(東西問)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使命何在?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電 題:吳志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使命何在?
中新社記者 曾平
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籌備多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在即,為薈萃東西文化的香港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座位于維港海濱的全新博物館將以怎樣的面貌與世人見面備受關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闡述這座博物館的使命和其開幕對香港而言的文化價值。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致經歷了怎樣的籌建及籌展過程?其開幕對香港而言有怎樣的文化價值?
吳志華: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2017年6月29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簽署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其后我們就全力推動該館的建設。前期的重點是建筑大樓的設計和建設,然后是策劃展覽內容和規劃未來的運營與發展。當時我參與初期策劃后就回到了特區政府康文署的崗位,非常期待能招聘到合適的館長帶領這個項目。
2019年8月我獲委任為館長時,博物館只有一位秘書,后來的每一位員工都是我招聘的,團隊慢慢建立起來。2020年11月,博物館平頂,當時本地傳媒都關注項目會否延誤和超支,我告訴他們我有信心并不會,因為這是國家給香港的禮物,我們一定會把這個項目做好。
接下來就是確定博物館的定位和愿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并非北京故宮的分館,也要與臺北故宮不同。我們希望由此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事業融合發展,讓香港的文化發展融入國家文化發展大局,同時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給世界觀眾,助力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中央政府以及包括內地同胞在內的觀眾對我館非常支持,因而這個項目也能將香港和內地民眾的心連在一起。在香港,博物館的開幕為年輕一代提供認識國家歷史和文化的機會,也希望鼓勵他們參與文化傳承和創新。
中新社記者:香港在歷史上和故宮有哪些淵源?故宮博物院給予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哪些支持?這座全新的博物館吸納了哪些本地元素?
吳志華:香港與故宮淵源很深。晚清時,部分紫禁城內的文物流出,輾轉之間于上世紀50年代出現在香港的拍賣市場。香港有一批人出面協調,幫助這些國寶回流。香港還有一批收藏家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文物,通常只收不賣。當中很多是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心人,后來也有很多人把收藏捐贈予北京故宮博物院。我們的開幕展之一,會呈現這些收藏家和捐贈者的故事。所以說,雖然香港在1997年前受英國管治,可是很多港人有貢獻和服務國家的心。從此角度而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成立有歷史發展的因素,展品中有的就是由香港收藏家捐贈,我們重新從故宮博物院將其帶回香港展出。
故宮博物院給予我們很多支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不但是戰略合作,更是兄弟館的關系。北京故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時間支持我們,共同努力把香港故宮建好,攜手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際。我們的關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I展過程中,故宮博物院的人員非常尊重我們,給出很多有益建議,在過去一兩年也投入了很多人手來支援。因為914件文物涉及不同部門,他們會去庫房看看每一件展品是否適合到港展出。當然開館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往后還有很多合作,包括規劃展品的輪換,共同舉辦學術交流、教育活動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地處香港西九龍這個最好的地段,外面有海,而海是香港一個很重要的體現。故宮在內地以紅墻為主,我們就是海洋碧波。建筑師設計時并不把它當成封閉的場館,而是和外面的藝術公園互相配合。對外連接一些空間外,設計師還借鑒紫禁城宮殿中庭的概念,創造出立體的、互通的三個中庭,中間的天花板使用現代的鋁材料建造,與琉璃瓦類似但不同,是對傳統建筑元素消化后的現代表達。訪客在展廳欣賞故宮文物后,出來會在中庭看到香港的城市景觀,這是一個交錯的經驗。所以整個館的設計考慮了中國文化與香港特點和整個城市景觀的關系。
中新社記者:在您心中文物的魅力何在?古老的故宮文物如何在香港這座現代化國際都會最大化地釋放其歷史價值和文化能量?有哪些可能的新空間?
吳志華:我覺得文物有三方面價值:第一,歷史價值。很多文物反映的是國家五千年文明的發展進程,人們觀賞文物時,通過文物了解當時的歷史,包括社會、經濟等其他歷史。第二,藝術價值。唐宋名畫能夠流傳這么多年,就是因為藝術之美是永久的。第三,感情價值??吹絿业臍v史源遠流長,會加強公眾的歷史自覺,提升文化自信。
在向觀眾呈現和表達文物時,我們不能只是傳統地將其放在展柜中,旁邊給出說明,而應把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說出來分享給觀眾。比如它的主人是如何創造并使用它的,有些故事很有趣,可能是關于家庭、愛情的小事。觀眾知曉后就易產生感覺和共鳴。同時我們要利用現代的表達手法,讓參觀者知道原來文物也和自己現在的生活相關。比如古代皇帝在清宮中感到熱,他要從冰山將冰運回冰窖儲存,這就和現代生活中的冰有了聯系和比較。我們會把故宮文物生動、有趣、立體地呈現在香港和中外觀眾面前。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之地,香港的研究者、策展人和藝術家的手法和藝術表達既有外國元素又有中國傳統元素。我們策展有些是傳統的,有些有突破性,比如邀請本地設計師黃炳培(又一山人)重新呈現故宮文物。黃炳培非常善于用現代手法表現傳統文化,觀眾看到經他演繹的文物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我們還邀請了6位年輕的多媒體藝術家,使用故宮概念創造多媒體展品。當中有人使用現代的喇叭呈現故宮音樂,有人利用山水重新理解鐘表的機器原理等。這些都是傳統和現代的連接,是從香港角度展示故宮特點,希望觀眾到訪時能有不同于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感受。
中新社記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中西文博交流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其與毗鄰的M+博物館如何相得益彰?
吳志華:連接外國的博物館是我們的重點,文化藝術是沒有政治語言的。很多外國觀眾非常喜愛中國文化藝術類型的展覽,我們希望通過自身網絡,將做過的展覽推廣至外國,我們的團隊很多人有在歐美等地的工作經驗,非常了解西方觀眾口味,我們的展覽都是中英雙語的,且對方知道我們有足夠的專業能力,這是我們所長。同時我們可以將外國博物館的展覽引進來,進行對等的交流活動。我們還可以籌備中西文化交流主題的展覽并舉行世界巡展??傊?,我們希望扮演聯系人的角色。
我的辦公室就掛著“和而不同”幾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M+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內重點有所不同的機構,M+從現代出發,有時會看中國。我們從中國古代出發看世界,也會看到現代。兩者的一些目標和理念是一致的,配合起來就很好。整體而言,訪客來了看我們的傳統文化,再看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他們對整體世界的了解便會加深。中國要多了解世界文化,才能更有話語權,世界要多了解中國文化,才能對現代中國有公道的認知。我們希望西九文化區在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新社記者:一趟完美的博物館之旅應帶給參觀者怎樣的體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能會迎來哪些挑戰?
吳志華:我覺得博物館的體驗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我們的開幕展可能一整天也看不完,所以體驗應該是分幾次,后面幾次可更深入享受這場文化和藝術的旅程。若觀眾看后能說出某些令其感受最深的文物是怎樣的,那我們就成功了。當然最成功是吸引觀眾不斷再來,將參觀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未來的挑戰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管理要到位,顧客服務和文物保護要做好,保證觀眾過來是有享受的。二是實現我們的愿景和目標需要好的項目、人才和資金。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要自負盈虧,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除收取門票外,也會尋求很多贊助,文創產品和商業活動不能過于商業化,因為要保護故宮這個品牌,這是我們的責任。挑戰是有的,可是我們有信心,也會有其他機構支持我們的工作。(完)
受訪者簡介:
吳志華,博士,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資深博物館專家、歷史學家與藝術行政人員,投身博物館策劃及管理工作逾30年,曾在多間博物館任職,包括擔任香港海防博物館首任館長(2002年晉升至總館長職級),研究及出版聚焦香港歷史與文化遺產管理。2002至2006年出任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在加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前,曾出任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
- 專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大灣區精選:
- 2024年10月21日 21:50:16
- 2024年10月21日 21:46:22
- 2024年10月21日 21:34:41
- 2024年10月21日 21:13:24
- 2024年10月21日 20:38:43
- 2024年10月21日 19:57:11
- 2024年10月21日 19:06:00
- 2024年10月21日 16:51:01
- 2024年10月21日 15:42:31
- 2024年10月21日 1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