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根”何以“深種”?看文博會如何尋找嶺南新坐標
眼下,嶺南地區漸入龍舟賽季。珠江水網密布,孕育出各具地方特色的龍舟傳統:既有591歲的鹽步“全國最老龍舟”出水再戰,也有新龍舟、新槳手不斷試水,渴望青出于藍。賽龍奪錦的熱情也因此被迅速點燃。
老龍“覺醒”,新龍下水。新舊交替呈現,也能各美其美。嶺南文化的兼收并蓄一覽無余。而今年,奮楫爭先不止于水上,龍舟賽之外,拼新意、拼創意的“龍舟文化”溢出效應正在顯現:在6月7日開幕的第19屆文博會上,來自東莞的元宇宙龍舟、汕頭澄海的龍舟潮玩……層出不窮的創意龍舟周邊吸引眾多目光,不少人直呼把龍舟“玩明白了”——在文博會上,創意和創新從來不缺市場。
跨越十九屆,伴隨廣東這一全國經濟大省的騰飛,文博會也從一個地方性展會成長為“中國文化第一展”,根植嶺南土壤,領受全新使命,文博會在今天如何尋找自己的新坐標?文化產業對于廣東而言,又具有怎么樣的地位和意義?
靜水深流從“朝前走”到“回頭看”
早在文博會正式舉辦前四天,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大芬村的文博會分會場提前開幕。今年,大芬村分會館著力打造的“當代潮流IP畫廊聯盟展”“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AI視覺藝術展”再次刷新了人們對大芬的認識。
從2004年第一屆文博會開始就作為分會場的大芬油畫村,已經連續參與了19屆。近20年間,大芬村曾因仿制畫而興起,也遭受過質疑和市場沖擊,最終選擇轉型創新,吸引年輕畫家在這里原創,打造屬于自己的IP……大芬的巨變,在一定程度上勾勒了深圳這座改革開放先行之城的發展縮影。
這股追求原創創新的風氣自然也吹向文博會場。
作為文化產業界的“廣交會”,今年文博會吸引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名海外專業觀眾參展,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匯集,也讓文博會成為中國觀察世界文化交易市場的最佳窗口。
“以前我們每年要到國外參加各種展會買版權產品,現在我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傳統文化的再挖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原創。”國內一家知名文旅企業負責人劉先生說,今天中國的文旅企業不僅在“朝前走”,也在不斷“回頭看”,既檢視來路,也從傳統中尋找“中國啟迪”。在文博會上,甚至有越來越多外商主動來洽談中國原創IP引進。
“驀然回首”的不只是一兩家文化企業,僅從廣東看,從年初火爆出圈的潮汕英歌舞,到不斷刷新熱搜的龍舟、騎樓、詠春……過去一年,廣東全省博物館依托民俗和藏品,開發文創產品3250款,比上年增長41%。
文化從業者們也從中看到了傳統元素對文化產業的“點化”作用。從場內到場外,原創因素在迸發,中國傳統元素不斷成為載體甚至內核,這種“風向”變化無疑影響著文博會,也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市場。
造船出海從一張門票看“數字文博”
今年文博會首次推出數字門票“醒獅小水滴”,門票線上發售并賦予門票權限,還設置了轉贈功能,將文博會小水滴打造成為一張嶄新的數字名片。
在一張小小的門票上著力甚多,足見本屆展會在“數字化”上用意頗深。
從上一屆文博會到本屆,僅僅相隔6個月,如何展出“新意”,壓力不小。最近,“數字化”異軍突起,迅速成為亮點。因此,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1517平方米的展區集聚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經營主體、重要平臺和最新技術創新成果。
今年年初,廣東本土舞劇《詠春》以別具一格的南派武功迅速走紅,在多地巡演,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而在數字中國展區,《詠春》則被進一步數字化,移植進數字劇場進行情景再現,通過數字化二次創作,一招一式更加立體,更多人能沉浸式體驗南派武功酣暢淋漓的出拳打法,如臨現場。
“數字化”遠不止于呈現。隨著AI技術的不斷成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已經走向真正的產業一線:具有交互、學習功能的虛擬數字人在本屆文博會上涌現,甚至在文化產業中已經具有一定的生產力。“以前我們覺得人工智能遙遠,現在通過文化+AI,依托用感官的認知,可以先去觸摸到未來的模樣。”數字中國展區策展人之一楊炎濤認為,文博會正在給予包括“數字化”在內的科技新力量的想象力空間。
縱觀文博會的多元新元素不斷加入,這種傳統與科技的融合,并非單純的“雛鳳清于老鳳聲”,科技賦能IP實現借船出海,傳統文化力量的注入,則賦予科技和創新更多內涵。
“文”根深種到底需要怎樣的土壤?
2021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6910億元,占全省GDP比重達5.54%,連續19年位列全國第一。到2025年,廣東還提出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過6%的目標,文化產業已成為廣東支柱產業之一。
以卓越的制造業享譽世界的同時,廣東也將文化產業納入“支柱產業”,甚至GDP比重仍在繼續提高。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文化產業為何也能在制造業之林中蓬勃發展?
深入舉辦地深圳,你能感受到文化產業園幾乎扎根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文旅企業與互聯網頭部企業同樣傲立在城市中心——不只是地理位置的相近,通過產業協作,甚至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產業鏈:借助“超級計算機”,動漫產業“算”出更多精致逼真的畫面,緊盯最新出爐的文創IP,制造業企業應聲而動,開足馬力推出叫好又叫座的文創周邊……
而從更大的視角橫向觀察廣東全域:這里匯集了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的多元文化,文化創作素材和靈感在此俯拾即是。《隱秘的角落》《狂飆》等影視作品借助濃厚的當地風土人情爆火的同時,也帶動拍攝地“攜手出圈”,文化的撬動作用不可小覷。
站在產業鏈頂端縱向比較:廣東云集了9大類146個行業門類齊全的完整文化產業鏈,近萬家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形成一片蔥蔥綠林,林蔭之下,催生了大批全新的文化消費新場景。創意轉化效率之高,讓憑本事、靠創意吃飯的初創企業也不愁成不了“小巨人”“獨角獸”。
因此,在廣東提出高質量發展的版圖中,文化產業發展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不久前出爐的《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增加高品質精神文化供給。積極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建設文化創意新高地。有了風向指引,文化的種子在嶺南沃土上厚植成長,似乎也就順理成章。
走出文博會現場,江面槳聲不絕于耳,不遠處,港口貨輪往來交織。正是九天云雨在此匯聚,造就了這里江海交匯的景觀,也塑造了廣東人包容創新的個性。走過十九載,今天的文博會依然在不斷接納新的文化因素,依然在不斷擴大思想、創意交流的平臺,依然培育文化之根,深植先行之城。
(總臺記者 林麗麗 周羽 郭翔宇)
- 專題:第十九屆文博會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3:52:24
- 2024年10月22日 12:04:50
- 2024年10月22日 11:18:53
- 2024年10月22日 10:17:43
- 2024年10月21日 15:36:12
- 2024年10月21日 14:06:57
- 2024年10月21日 14:06:05
- 2024年10月21日 12:41:59
- 2024年10月21日 10:23:07
- 2024年10月21日 1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