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蓑衣樊村如何走上致富路?
中新網客戶端淄博10月23日電(記者 上官云 梁犇)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有個蓑衣樊村。它地處黃河的沿岸,水資源比較豐富,有“蓑衣水鄉”之稱。
近日,“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蓑衣樊村,深入了解其努力實現鄉村振興、走上致富之路的故事。
蓑衣樊村的由來
說起蓑衣樊村的由來,也有一個故事。
據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司國營介紹,明末清初,有一樊姓人士來此處定居。彼時,由于沿黃地理環境影響,這里有著大片的鹽堿地,生長著一種編織蓑衣的原材料。
樊姓人士以編織蓑衣為生,慢慢地,這個地方因編織蓑衣出名,“蓑衣樊村”即由此而來。歲月流逝,如今村里已沒有姓樊的人家,村名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沿黃而生,三面環水,但也正因此,這個只有178戶的小鄉村,早前由于受黃河水浸漬,糧食收成不怎么好,村民基本只能靠種稻打魚為生,產業結構單一,增收途徑有限。
司國營對記者說,蓑衣樊村曾是個省級貧困村,他還記得當時的蓑衣樊村是什么樣,“土路很多,就現在自己腳下站的地方和廣場,都是原先老百姓建的場院和豬舍。”
不過,眼下走進蓑衣樊村,人們看到的是干凈平整的道路,墻上寫著與“蓑衣”有關的詩詞。許多看似普通的農家小院,掛著客棧、餐館的牌子,還有村民在門口做著手工。
黃新海今年59歲,正坐在自家農家樂“金水岸野生魚館”門口,收拾、分揀食材。他經營農家樂已有七年左右,這些事情對他來說輕車熟路。他也是村里第一批開設農家樂的。
順著道路再走得遠一點,還能看到大片的稻田,自成一派景致,清新的田野氣息撲面而來。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蓑衣樊村發生變化的機緣,要從數年前說起。司國營說,依托緊鄰黃河等地理優勢和資源,村里從2014年開始發展鄉村旅游。
于是,鋪設自來水管網、搞好綠化,以及道路硬化、墻體美化……大概花費兩年時間,蓑衣樊村基本完成了對村里旅游基礎設施的改造。
“目前村民自建的民宿占到50多戶。另外,還建起人民公社大食堂等,能同時接待500多人的會議,1000人左右的就餐以及200多人的住宿。”他說,在2015年,蓑衣樊村脫貧。
以前,村民們主要靠種植水稻為生。司國營介紹,2016年的時候,村里決定把傳統的農作物種植向旅游項目發展,在稻田里養螃蟹和龍蝦,游客來了,可以體驗釣蝦、釣蟹。
這樣一來,既增加了土地收入,又增加了旅游項目,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司國營指著一戶人家說,“就這么一個農家樂,一年的收入15萬、20萬的沒問題。”
據介紹,蓑衣樊村大力開發旅游產品,策劃推出了水稻插播、研學拓展、果蔬采摘等富有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和產品,頗受歡迎。
走上致富之路
村民們有了致富項目,也有了掙錢的門路,但村集體的收入還沒提上來。司國營說,2020年4月份,蓑衣樊村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開始經營合作社的旅游項目。
“我們這個合作社的成立,是村集體占51%的股,剩下49%的股份叫老百姓自愿入股,去年我們純利潤達到14萬塊錢,開了分紅大會,每個股民分到了兩千塊錢。”他表示。
司國營算了一筆賬,“2014年,我們村人均收入一年也就七八千塊錢;去年我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三萬元。我們村還先后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文明村等。”
就這樣,蓑衣樊村種稻米、養螃蟹,對村路、民居進行設計改造……依托黃河資源,走出了一條憑借鄉村旅游實現脫貧、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致富之路。
“蓑衣水鄉,慢城之央。荷葉田田,蘆葦滿塘。”如今的蓑衣樊村,文旅產業帶活農業產業,促進鄉村振興,正在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完)
- 專題:母親河畔的中國
相關新聞:
文化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2:04:50
- 2024年10月22日 11:18:53
- 2024年10月22日 10:17:43
- 2024年10月21日 15:36:12
- 2024年10月21日 14:06:57
- 2024年10月21日 14:06:05
- 2024年10月21日 12:41:59
- 2024年10月21日 10:23:07
- 2024年10月21日 10:01:23
- 2024年10月21日 09: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