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馮氏集團主席:參與“國內大循環”,香港可發揮巨大作用
中新網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正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稱,中國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對世界形勢的變化,人們大多會認同香港將在外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事實上香港在參與“國內大循環”中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馮國經認為,內循環的重點是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最大的新增長點是滿足消費者對更多價廉物美的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即如何通過增加研發和制造新的產品來擴大需求。而香港在新產品的創造和品牌推廣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可為內循環中的擴大內需作出貢獻。
“回過頭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發現,珠三角的制造業正從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變,這為服務業集聚的香港提供了更廣闊發展空間。香港可以通過強化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合作,把香港的服務業和科技創新產業在珠三角地區落地,與珠三角制造業密切結合,創造出更多新產品,推動新的內需形成,有利于國家內循環。”馮國經說。
他還提到,內地對教育、醫療、保健、養老等服務業存在巨大需求,而這些服務業恰恰是香港優勢所在。如果能夠將香港在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豐富經驗引入內地,相信可以有力促進內地在這些服務領域的供給能力。
擁有7100萬人口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費市場,對馮氏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機會。
馮氏旗下利豐集團執行主席馮裕鈞正全面推進公司在大灣區的業務發展。談及未來,馮裕鈞表示,必須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粵港澳大灣區還是一個“成長中”的世界性灣區,與其他幾個成熟的世界性灣區還有一些差距。
例如,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鐵路網絡還在建設中,還不能像東京灣區的鐵路系統那樣把整個灣區在幾十分鐘、一小時內連接起來。同時,在成熟的灣區城市群中,居住區和工作區有很好的分隔,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分隔還不夠明晰,因為邊境和邊界的管理,要素流通不夠順暢、互聯互通水平仍有待提高。
馮裕鈞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形成一個自主創新的核心層,發揮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培育并推動下一代新經濟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公布,在馮國經看來,這為香港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特別是香港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中進一步發揮其金融新功能。
馮國經表示,“十四五”規劃強調金融應更多服務實體經濟,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以首先從正在推進的“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開始,設計專門為香港本土、大灣區新創企業和孵化器服務的理財產品,集聚大灣區中產階層的雄厚資產,作為投資基金,用以培育香港本土獨角獸企業,最后推動其在香港上市。
此外還應推動香港貿易融資的發展。馮國經稱,香港既有強大的金融服務部門,又有全球供應鏈管理優勢,完成有條件成為世界貿易融資中心。“我堅信,隨著貿易在疫情之后逐漸復蘇、新的供應鏈逐漸形成,香港一定會成功打造出新的全球角色。這樣做不僅可以為本地的金融機構創造新的機會、籌措更多資金拓展香港的供應鏈功能,還可以增進國際金融業務和香港實體經濟的聯系。”(完)
- 專題:大灣區大未來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19:45
- 2024年10月21日 15:49:41
- 2024年10月21日 14:26:22
- 2024年10月20日 08:20:14
- 2024年10月18日 19:02:01
- 2024年10月18日 15:49:17
- 2024年10月18日 14:50:11
- 2024年10月18日 14:49:05
- 2024年10月18日 14:41:40
- 2024年10月18日 1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