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21》發布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24日上午,由中國新聞網、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辦,網商銀行協辦的《構建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論壇》在中國新聞社舉行。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不僅系統反映了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最新現狀,還提出了有關進一步發展我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的對策和思路。
《報告》指出,我國在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推行建設普惠金融國家戰略方面更是引領全球。近年來,政府明確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定位在農村,并且強調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政策推動加上金融機構的快速跟進,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初步形成,同時也加快了農村普惠金融的數字化。總之,我國的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是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和數字化技術快速普及雙輪驅動并相互結合的結果。
不過《報告》也提到,我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程度總體上仍然較低,且存在各種障礙。在數字支付、數字授信、數字貸款、數字理財和數字保險方面,發展空間還很巨大。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快速提升,但區域間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存在不平衡問題。其中,東部地區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水平較為滯后。
但從發展趨勢來看,中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呈現趕超趨勢,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正明顯縮小。與此同時,各省之間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也存在梯度差異。以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中位數得分來衡量,作為第一梯度省區的浙江省得分是第六梯度省區西藏得分的3.25倍。但相較于2019年,第四、第五梯隊的省份明顯減少,許多省份都實現了梯度的躍升。
根據《報告》,近四年內,在數字支付、數字授信、數字貸款、數字理財、數字保險等五類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中,數字授信和數字貸款作為基礎的金融服務類型,發展較快,增長最為顯著。而且繼數字支付普及后,數字授信和數字貸款授信已經成為發展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的重點領域。與此同時,2020年縣域數字理財也得到快速發展,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縣域居民的理財需求得到了滿足。而相對于數字信貸,數字保險服務的發展則較為滯后,無論是服務廣度還是服務深度,均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在資金方面,《報告》認為,對于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當地金融機構貸款投放力度不足問題依然存在,甚至有一些傳統金融機構偏離了支農支小和服務當地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萍笺y行或金融科技平臺公司通過與其他銀行合作,對縣域聯合發放數字貸款,能夠促進資金回流縣域,有效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而在數據采集和使用方面,《報告》指出,科技銀行或金融科技平臺公司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大數據中心,有助于農村地區部分政務和民生數據的歸集和利用,擴大客戶基礎,促進對客戶的精準數字畫像、數字信用評級和數字授信,最終有利于擴大對縣域內客戶的數字信貸。
此外,傳統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或者農產品交易管理系統,有助于沉淀相關數據和提煉農業大數據,從而有利于改善對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例如,建設銀行總行與黑龍江農業農村廳合作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郵儲銀行白沙支行與當地政府所屬橡膠中心合作建設橡膠交易管理系統,都起到了這種作用。
《報告》課題組通過比較五個典型縣的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調研結果,結合全國總體情況,分析總結:我國縣域數字金融產業蓬勃發展,進入群雄逐鹿時代;各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差異較大,地區間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數字金融生態仍不完善,數據共享紅利無法釋放;縣域數字金融服務風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數字金融素養出現地區間差異。
針對我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報告》中也提出了一些對策。例如,改善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縮小地區和城鄉“數字鴻溝”,而其中最緊要的則是通訊基礎設施、數字金融服務點、城鄉個人與企業征信體系,以及信用評級和授信系統的建設。與此同時,不僅需要繼續加強國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頂層設計和立法,完善法規政策支持框架,還要發展完善縣域數字普惠金融體系。
此外,《報告》指出,進一步提升縣域人口數字普惠金融總體素養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前雖然各類金融機構都在開展金融教育活動,但內容主要集中于反詐騙、反洗錢、特定產品推廣等,內容相對單一,且效果不佳。特別是涉農經營主體的金融素養普遍較差,提升較慢。未來應進一步加強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教育,從使用互聯網到認識金融服務、防范風險、培養履約意識,再到了解數字金融產品,針對各類數字金融需求群體結合具體的應用場景提供多層次多內容的數字金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