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青年骨科醫生的20年大醫修成之路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19日電 題:內蒙古青年骨科醫生的20年大醫修成之路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平均每年做手術1500臺,建立脊柱退行性疾病基因樣本庫,帶隊為3萬余名青少年做特發性脊柱側彎義診篩查……從醫20年,李峰在他的大醫修成之路上不斷前行。8月19日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中新網記者對李峰進行了專訪。
一生課題是建立基因庫
李峰,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他告訴記者,讀本科時所學專業是骨科,而讀研時卻選擇了遺傳學專業,因為骨科的很多疾病是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導致的,并不是簡單的跌打損傷。“到底遺傳作用更大,還是環境作用占得更多?這是醫學科研努力的方向。”
“從遺傳學角度探索病因是最直接的,所以我讀研期間一直在做遺傳學課題。”進入醫院工作后,李峰發現脊柱外科常見疾病幾乎都有遺傳易感性,而且這些常見病的發病群體幾乎是老年人。“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會受到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困擾,甚至有一些需要手術。”
因此,李峰決定建一個脊柱退行性疾病基因樣本庫。“這個庫建起來后,可以建立一個疾病預測模型,做到早防早治。”
為此,李峰不斷攢樣本,血樣本庫已有大約3000例血樣本。“再加上糞便樣本、組織樣本,樣本單體量有8000多例。”
“我們科室每年至少要做1500臺手術,每年樣本至少可以增加1000例。”李峰說告訴記者,科室剛用不到300例樣本做了一個全基因組測序。“利用這些測序信息,我們可以有很多發現。”
李峰給了自己5年的時間,建一個全國最大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樣本庫。“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庫做任何前沿的醫療探索。而對于患者來說,早期預防的受眾范圍會很廣。”
帶著“90后”為3萬名青少年義診
“張弛有度是我的管理模式。”科室里大部分臨床醫生都是“90后”。作為一名年輕的科室主任,李峰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辦法。“都說‘90后’叛逆、不服管,但我的小伙伴們個個都很靠譜。”
無論是著裝還是遲到早退,科室里有著極其嚴苛的制度約束,但在一些病例探討、患者照護等方面,李峰卻給足了小伙伴們發言權。“我們會經常探討病例,大家各抒己見,最終研究出最佳治療方案。”
“我可不會獨斷專行。”李峰私下里是個有趣的人,小伙伴們也愿意喊他一聲“峰哥”。
領帶、白襯衫是科室上班期間的“規定動作”。李峰說,雖然醫生這個職業不分晝夜,非常忙碌,但精氣神兒不能丟,這樣的狀態也會給患者帶來生機和活力。
對于李峰來說,脊柱外科中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近些年他發起了“峯啟未來,挺直北疆脊梁”——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義診篩查活動。每年,小伙伴們都會跟著他去草原、沙漠、森林,走進學校為孩子們義診。
“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篩查了3萬多個孩子。”李峰說,篩查的最大意義在于早期干預。如果需要做手術,李峰與智善公益基金合作,由他們來為孩子們的手術和健康“買單”。“目前已經為50多個孩子申請到100多萬元的手術治療費用。”
老“骨科人”和新“骨科人”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脊柱外科創立于1996年,時名為胸腰脊柱外科,是內蒙古最早成立的專研脊柱疾病的臨床科室。2021年,醫院遷入新址,成立了醫教研一體化的脊柱外科中心,下設A、B、C、D4個病區。經過幾代脊柱外科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該中心已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自治區頂級脊柱外科診療中心。
“年輕的時候,作為一名外科大夫,上手術臺是非常迫切的一件事。但當時我的老師跟我說:我們是做脊柱外科的,要做一個大醫生。”在新“骨科人”李峰的記憶里,老師的話讓他記憶猶新。
之后的20年,李峰一直在努力理解“如何做一個大醫生”。“有道無術,術尚有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醫學技術是日積月累的學識和經驗,而要想做一個大醫生便要磨礪心性,傳承醫德。”
李峰說,他已經記不清自己成功做的第一臺手術是什么樣的情形和心情,但他清晰地記得每一次手術成功后走下手術臺時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這或許就是支撐我一直想要繼續走下去的理由。”李峰如是說道。(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08月19日 22:39:25
- 2024年08月19日 18:09:28
- 2024年08月19日 18:07:54
- 2024年08月19日 16:15:25
- 2024年08月19日 14:29:10
- 2024年08月19日 13:56:18
- 2024年08月19日 13:46:09
- 2024年08月19日 10:23:31
- 2024年08月19日 08:59:27
- 2024年08月19日 07: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