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王立群:誠信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新網北京8月19日電(記者 上官云)十多年前,憑借在《百家講壇》的精彩表現,學者王立群進入公眾視線。走紅之后,他將大部分的時間都花了在學術研究、寫書等方面。
今年,他完成了“王立群讀《史記》系列”圖書的修訂工作,還出版了新書《中國脊梁》。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王立群分享了對創作以及諸子百家學說的看法。
提到與“誠信”相關的話題,王立群表示自己很喜歡兩句話,其一就是“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諾”,即后世所說“一諾千金”。在他看來,誠信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超越時代的文化符號
登上《百家講壇》后,以及外出演講時,王立群曾講過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此后整理文稿,他發現了許多觸動自己內心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都指向了同一個主題,“中國脊梁”。
“我想把這些人物的故事,集中起來再講一下。”不久前,王立群完成了自己的新書《中國脊梁》,書中內容涉及了孟子、屈原、衛青、霍去病、張騫、華佗等10位歷史人物。
他將《孟子》一書塑造的強勢人格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自強不息”,第二層次是堅守本心,第三層次則是包容化育。而這種“強勢人格”,也影響了王立群的個人成長。
少年時代,他滿懷希望準備進入一所重點初中,卻因為種種原因被分配到了一所簡陋的民辦中學。在那里,他不僅要學習,還要為了學校的生存而打工賺錢。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但并沒有影響他的志向。王立群一邊自己掙學費,一邊繼續求學,也是孟子所講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撐著他度過了那段艱苦的日子。
衛青能夠成功,不是因為運氣好
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時,王立群往往需要翻看各類史料。當拼起不同典籍中記載的故事碎片后,他對一些歷史人物的經歷、學說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比如墨子,其學說主張“非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有大大小小的戰爭,能有這樣的主張是比較難得的,在當時影響也很大。
曾有人認為,大將軍衛青能夠青史留名,是因為運氣好,王立群卻覺得,盡管衛青有一定的外戚背景,但他能夠取得那樣大的成就,主要是基于實際功績,并不是單純靠運氣。
依據史料記載,衛青在戰場上表現出色,能夠靈活運用戰術,如在龍城之戰中選擇了直搗匈奴王庭這一出其不意的策略。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選擇,因為那里不太可能有重兵防守。
此外,漢武帝一朝的戰爭策略出現了變化,即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進攻,衛青很好地順應了這一變化,進行大規模騎兵軍團的機動作戰,使漢軍可以更加有效地打擊匈奴。
在為人處世方面,衛青對待士大夫禮貌周到,對待士兵慷慨仁慈,從而贏得了士兵們的尊重。王立群表示,低調謹慎的個人品質,也是衛青仕途順遂的重要因素。
何謂“一諾千金”?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千百年來,古人亦相當看重誠信之道。
中國歷史上講誠信的人非常多。王立群在《中國脊梁》中寫道,誠信要求不自欺,也不欺人,有個成語叫“童叟無欺”,意思是說既不欺騙孩子,也不欺騙老人。
關于誠信,他比較喜歡兩句話,一個是《史記·游俠列傳》中提到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另一句則是“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諾”,這一句后人歸納為“一諾千金”。
季布是秦末漢初的義士,為人仗義好助、樂善好施。季布原本是項羽的手下,曾多次大敗劉邦,后來,劉邦以重金懸賞捉拿季布,卻一直得不到他的消息。
王立群解釋,季布之所以能躲過劉邦的通緝,原因就在于他的“重然諾”深得人心,有人愿意幫助他。也可以說,是季布自己救了自己,這就是誠信的魅力。
在他看來,現代社會也需要講誠信、遵守契約,如此,社會的生產活動、經濟生活才能夠公平、流暢地進行。(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08月19日 19:43:10
- 2024年08月19日 18:11:28
- 2024年08月19日 18:06:58
- 2024年08月19日 16:43:49
- 2024年08月19日 14:22:22
- 2024年08月19日 13:52:52
- 2024年08月19日 11:41:35
- 2024年08月19日 11:12:14
- 2024年08月19日 10:27:07
- 2024年08月19日 1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