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里尋“七夕浪漫” 膠東果模雕刻新時尚
中新社煙臺8月8日電 題:非遺里尋“七夕浪漫” 膠東果模雕刻新時尚
作者 王嬌妮 楊勝武 楊馥寧
臨近中國傳統七夕節,山東煙臺果模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楊龍忙著雕刻各式巧果模具。用寓意美好的果模制作傳統面點,成為中國人“七夕浪漫”的時尚表達。
果模是山東膠東地區制作面點的傳統模具,俗稱“磕子”或“卡子”。每逢七夕節,大人小孩一起參與“磕巧果”,填滿生面團的果模倒扣輕磕,一個個小巧玲瓏、圖案精美的巧果呈現在面板上,節日儀式感滿滿。
“七夕節家家戶戶都做巧果,葫蘆、石榴、壽桃、金魚、知了等造型最受歡迎。”楊龍稱,巧果上富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節日增添了喜慶與溫馨的氛圍。
走進位于煙臺市牟平區南自格莊村的“楊龍手作工坊”,展架上摞放著款式各異的果模,工具箱內裝滿了型號不一的鑿子和刻刀,一把厚實的木槌尤為顯眼。“我制作果模已有30余年,這把木槌是從師父那里繼承的。”楊龍稱,制作果模需要十幾道工序,初學時每天通過大量練習來提升技藝。
要做出一款精致的果模,選材尤為講究,質地堅硬、絲縷纖細的梨木是上好材料。梨木胚經過修形、繪樣后,還需在鍋中蒸煮,方能起刀開鑿。
配合著木槌“噠噠”的敲擊節拍,刻刀猶如畫筆一般靈動……楊龍左右開工,一手握木槌一手攥刻刀,在梨木胚上按照魚形紋樣開邊、掏膛、刻花、修邊。木屑紛飛中,魚鰭、魚尾、魚鱗、魚眼相繼出現,一款栩栩如生的魚形果模大功告成。
時下,機器刻制的果模產品隨處可見,但楊龍仍堅守著這份手工技藝。“機器壓制的果模外形規整、呆板,使用時不易脫模。”楊龍稱,手工果模更在意細節,包含著手藝人的創意和心血。
據悉,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果模已不僅是一種制作面點的實用工具,還成為集繪畫、雕刻、詩書、民間故事于一體的藝術品。近年來,許多精致的舊果模得到海內外收藏界人士的青睞,并在博物館、文化館等場所頻繁展出。
“紋樣眾多、工藝精湛的手工果模,正成為收藏界的時尚新品。”來自遼寧的潘雨辰特地帶著一款圖案稀有的果模來找楊龍師傅,希望按照舊圖樣復刻,豐富自己的收藏。
邊傳承邊創新,楊龍近年來將傳統果模的平面底升級為凹面底,讓“磕”出的面點更加立體飽滿。他還巧妙利用浮雕與線刻相結合的方法,雕琢出生肖紋樣等流行圖案,通過線上線下熱銷。
此間民俗專家認為,果模是對中國民俗演化的記錄和存檔,也是傳遞情感、表達祝福的媒介,承載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與家庭觀念。關注果模制作技藝、收藏果模,既延續了老傳統,也掀起了新潮流,折射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21:18:42
- 2024年12月25日 13:18:04
- 2024年12月25日 11:30:43
- 2024年12月25日 11:11:56
- 2024年12月25日 11:11:04
- 2024年12月25日 10:54:36
- 2024年12月25日 10:35:03
- 2024年12月25日 09:47:18
- 2024年12月25日 09:01:18
- 2024年12月25日 08: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