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本科“火了”的背后
殯葬本科“火了”的背后
在民政職業大學2024級新生中,來自浙江金華的陳雪彤以601分的高考成績位居第一。她選擇這所今年剛升格為職業本科高校的殯葬專業就讀——這也是我國殯葬行業首個職業本科專業。
陳雪彤對殯葬行業的了解來自博主的視頻。一名職業為防腐整容師的博主,用幽默、詼諧、契合年輕人喜好的風格,改變了陳雪彤原本對殯葬行業“嚴肅”的印象。
“好就業”也是陳雪彤選擇殯葬專業的主要原因。經過一番網上檢索,她和家人一致認為殯葬專業的就業前景廣,并最終選擇了這所位于北京的新設職業本科高校。
“殯葬屬于民政工作的一部分,是最貼近民眾的工作之一,能夠為他們提供情緒價值是殯葬工作很吸引我的一點,這讓我有強烈的社會貢獻感。”這是陳雪彤入學以來最大的感受。
今年6月,教育部官網公布《關于同意設置民政職業大學的函》,同意在現有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基礎上設立民政職業大學,并開設了包括現代殯葬管理在內的5個職業本科專業,標志著全國首個殯葬領域的本科專業正式設立。據了解,今年民政職業大學殯葬專業本科總共招生150人,殯葬專業的本科錄取分數線比其他專業高20分到30分。
9月11日,第一批殯葬專業本科學生到校報到。“殯葬專業學什么”“殯葬專業新生表示不會害怕”“全國首個殯葬職業本科專業”話題也相繼沖上熱搜。視頻網站中有關“歡迎來到殯儀學院”的Vlog也成為播放量達400萬的熱門視頻……
為什么殯葬本科專業“火了”?殯葬本科與專科有哪些區別?殯葬行業教學面臨哪些挑戰?帶著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民政職業大學進行了采訪。
殯葬行業人才缺口巨大
長期以來,缺乏專業人才是殯葬行業普遍面臨的瓶頸問題。
民政部《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共有殯葬服務機構4605個,其中殯儀館1788個,殯葬管理機構782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1837個。殯葬服務機構職工9.1萬人,其中殯儀館職工4.8萬人,火化爐7713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以“殯葬”為關鍵詞進行查詢發現,截至今年1月,全國1547所高職院校中,培養殯葬行業人才的只有9所。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專業,但背后面對的是一個“大民生”行業。
作為民政部的直屬院校,民政職業大學曾在全國展開相關調研,調研中大多數殯葬服務單位都表示“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我國每年死亡人口近千萬,治喪親屬上億人,殯葬行業從業人員十分緊缺,且現有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不夠高,限制了殯葬行業服務質量的提高。
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是否會有其他行業的人才跨行就業?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教學工作負責人張麗麗觀察到,雖然殯葬行業存在行業壁壘,大多數人出于心理障礙等因素很少主動轉行進入殯葬行業,但是隨著殯葬行業專業化程度加強、透明度提升以及其他行業人才的溢出,跨行業報考殯儀館等崗位的本科畢業生逐漸增加。
“跨行業報考相關崗位人數的增加,不代表解決了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相反,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張麗麗說。很多殯葬行業企業都和張麗麗表達過,他們傾向于招聘科班出身的畢業生。因為經過在校系統的理論學習、實訓實踐,他們更具專業性,對本職工作的認識更深,也能夠更好地將在校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工作中。
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陵園服務與管理教研室主任翟媛媛認為,殯葬行業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專業,相比其他行業,競爭壓力、就業壓力小,同時收入穩定,這也是很多新生報考的原因之一。
在“求賢若渴”的現實情況下,今年的殯葬本科專業一誕生便“供不應求”,報考生中還包括希望進一步提升學歷的專科生。
除了行業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同樣需要殯葬行業的人才。張麗麗2009年便在殯葬專業教學,15年來,她看著這個專業成長、發展,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隨著社會發展、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現代人對于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殯葬專業的意義不僅是培養殯葬服務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傳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死觀,讓大家重新定義和認識殯葬行業,讓人民群眾真正實現‘逝有所安’。”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副院長徐曉玲說。
“殯葬本科的設立便是希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層次人才”,張麗麗認為,職業本科教育應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契合重點領域產業行業發展需求,這樣學生才能夠具備相應的就業能力,同時也能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殯葬本科的設立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趨勢。”
殯葬專業專科和本科區別在“管理”
殯葬專業還要有本科?一段時間里,社會對此還有一定的質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民政職業大學現代殯葬管理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從事殯葬研究、殯葬管理和中高端殯葬服務工作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從人才培養方面來看,專科著重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強調技能;對于本科來說,學校希望學生在掌握相應技術技能的基礎上,能夠具備從事殯葬行業前端的研發、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夠推動引領行業發展。”張麗麗說,具體到專業教學方面,專科的教學偏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本科則會在此基礎上重點培養管理型人才。
“從選擇教材開始,我們便會將本科和專科作區分,以人體解剖學這一科目為例,專科生使用的教材封面上會標注‘適用于高職院校’。”該校生命文化學院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技術教研室專職教師牛偉靜主講“人體解剖學”“公共場所消毒規范”“遺體防腐整容技術”等偏基礎的課程,她認為本科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更廣、更深、更全面,這也有利于本科生全方位了解行業內容,在以后的管理服務崗位上更得心應手。
以“人體解剖學”為例,專科和本科都要求吃透運動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相關知識,除此之外,本科要求詳細掌握人體解剖學的器官結構,比如器官的冠狀面、水平面、矢狀面特征等知識點,這部分知識對專科的要求是“熟悉即可”。
隨著殯葬本科新生入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牛偉靜在與其他教師交談中發現,本科生的求知欲更強,他們會在課下主動拉著老師提問,也會與老師交流自己感興趣的國外殯葬文化,比如日本的入殮儀式等知識。
“這也推動老師在備課時主動去網上查資料,準備更多的課外拓展知識。”牛偉靜說。
教師的專業態度也獲得了學生的好評。2024級本科新生逄琳入學后上的第一門課便是“中國殯葬史”,“上課有問題可以直接說,老師很樂意為我們解答”,良好的課堂氛圍給逄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完成小組作業時,由于對《盜墓筆記》興趣濃厚,逄琳嘗試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小說中的隨葬品,通過解析完成作業。她的想法獲得了老師的認可。
除了對學科知識了解更全面,本科生在技術的學習上也更專業、更復雜。
該校生命文化學院專職教師鄭翔宇在“遺體整容技術”課上著重為本科學生講解新技術,比如在為器官缺失的逝者進行器官塑形時,利用3D打印技術,并結合逝者家屬的需求為逝者開展修復、整形。
鄭翔宇表示,學校還會為本科生安排數據統計、數據分析、培訓方案編制、技術效果評估等技術培訓,從更高維度培養行業人才,這也是殯葬本科的課程新動向。
“我會要求本科生的技術能力更專業、更綜合,同時‘既懂管理,也懂技術’,因為他們以后需要參與到殯葬行業的業務流程、技術革新、個性化服務等方面,推動行業整體發展。”鄭翔宇說。
很顯然,“管理”是本科教學中的關鍵詞,也是本科與專科人才培養時的區別所在。
“以陵園相關的專業課程來說,本科更加強化的是陵園工程管理,在專科叫作陵園工程。我們要求本科生從項目管理層面進行學習。”翟媛媛說。
“其實工作久了就會發現,當初在學校學習的這些知識都非常重要,我也會思考如何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怎么樣做得更好。”王秋夢說。2016年畢業于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職業大學前身——記者注)的她,畢業后一直在湖北省襄陽市殯儀館從事相關工作。不論上學還是工作,王秋夢牢記的一句話便是“殯葬無小事”。
“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殯葬本科教育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不變的教育理念。”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殯葬服務教研室主任亓娜說,希望能通過4年的培養讓學生真正熱愛殯葬行業,學會尊重生命,能夠在從業時為逝者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我們教授學生技巧,讓他們能帶著一門技術步入這個特殊的行業,在更大的平臺上發展。”亓娜說。
亓娜認為,殯葬從業人員服務對象有兩個:生者和逝者。如果學生對待生命不夠尊重,在服務過程中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在上防腐整容課程時,需要為逝者做清潔、防腐等工作,學生要用敷面膜、溫水沖洗等專業步驟為逝者做清潔,如果不能理解生命文化內涵,有可能只是機械地服務。
在培養生死觀之前,也需要讓學生親身“體驗”。為此,該校生命文化學院創建了全國高校首個生死體驗中心,其中有一間特殊的實訓室——生死體驗廳。
粉色的床單、歐式的半折扇窗簾、室外一望無際的田野,在這樣的房間中套上體驗儀器,感受前胸后背慢慢合攏的窒息感,或坐在分娩體驗儀器前感受生孩子時的痛苦……人生的起點和終點在這間房中被模擬。體驗過程中有的學生大喊大叫,有的學生一言不發,相同的是,在體驗過后,學生對生死多了一份尊重。
逄琳說,自己身邊的同學剛入學時都會來這里進行體驗,“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死亡是這種感覺”。戴上瀕死體驗機,隨著儀器收緊,逄琳覺得很平靜,沒有掙扎也沒有恐懼,她用“死如秋葉般靜美”來形容當時的感受。
“體驗生死才能更好地服務生死”,徐曉玲發現,初入現代殯葬管理專業的學生對于生死的理解不夠清晰,很多學生無法更好地進入學習中,這也是曾經困擾她的一個問題。建立這間實訓室的初衷,便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生死,同時,這間實訓室也會在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生命文化教育課程中派上用場。
殯葬專業面臨的挑戰
隨著殯葬本科專業的火熱,一系列挑戰也浮出水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術、觀念以及未來殯葬行業個性化需求的挑戰。
殯葬人才和3D打印、數字化建模看上去很難聯系在一起,但這也正是殯葬行業需要人才的地方。
“單從技術方面來說,我們會側重于數字化教學,比如說設置與數字化建模、數字化塑形相關的課程。”牛偉靜解釋,數字化塑形主要是能更專業地修復人體的肢體、面部,還原逝者生前的樣貌,這部分是專科不會學習的,她希望殯葬本科設立后能夠填補技術空白,培養出真正掌握數字化建模的人才。
在技術融入之前,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則是大眾觀念上的偏見。
逄琳的高考分數比當地一本線高了20分。在選擇殯葬專業時,逄琳也曾陷入迷茫。
逄琳的爸爸很支持她,覺得殯葬專業好就業,但是逄琳的媽媽非常反對,甚至想讓她復讀,在逄琳媽媽看來,生死是很“忌諱”的話題,更別提進入這一行業了。
逄琳的朋友們也勸她復讀,他們認為選擇殯葬專業意味著社會偏見,談戀愛結婚選擇性低,有朋友猜測以后逄琳只能被“業內消化”了。
“親戚知道我學了這個專業之后,給我遞紅包的手都是抖的。”逄琳想起那一幕就笑得停不下來。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這一行業在大眾眼中是“特殊的”,很多人認為只要與死沾邊便是忌諱,“有人認為在生活中不能談‘死’,只有在殯葬場所時才能說出這個字。”牛偉靜說。
但她發現,主動選擇讀殯葬專業的00后學生本身并不忌諱這一行業,所謂的壓力主要來源于他們周圍的同學、親屬。
在牛偉靜看來,讓公眾改變觀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殯葬教育角度來說,則需要學校培養學生的生死觀和對于生命的尊重,“當他們真正服務于逝者和逝者家屬時,能夠將溫情傳遞,相信群眾心中的固有觀念也會慢慢改變”。
隨著這一批殯葬本科新生入學,也為殯葬專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提出了一些有關殯葬的奇思妙想和個性化需求。
在逄琳的設想中,葬禮是私人定制的,人可以在活著的時候參加自己的葬禮,“我一定要給自己辦一場葬禮”。
作為一個資深的“二次元”愛好者,逄琳希望自己葬禮的棺材是“痛棺”,上面有很多自己喜歡的掛件“吧唧”、手辦,這些都由她親手布置。葬禮的主題則是自己喜歡的動漫,“也不一定非要‘二次元’,希望是個性化定制”。
對此想法,牛偉靜聽著很新鮮,同時也很欣慰。
“這一批入學的本科生年齡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很多學生確實不滿足于傳統的告別儀式,我相信個性化告別儀式的趨勢出現后,未來也會越來越受歡迎。”牛偉靜說,當然,對殯葬這個行業來說,這也是需要接受的挑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瑞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23日 07版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1:30:43
- 2024年12月25日 11:11:56
- 2024年12月25日 11:11:04
- 2024年12月25日 10:54:36
- 2024年12月25日 09:47:18
- 2024年12月25日 09:01:18
- 2024年12月24日 19:43:39
- 2024年12月24日 15:10:36
- 2024年12月24日 14:28:33
- 2024年12月24日 09: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