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福建三明:真情幫扶共繪畬鄉新畫卷
中新網三明11月3日電 (記者 雷朝良)進入十一月,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的治平畬族鄉山綠水清,天藍地凈。“紙都治平”館、畬鄉文化展館、畬客農旅樂園等地,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20多年前,我們治平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區鄉,大部分人還居住在偏遠山區,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學校、衛生院破舊,大部分人用不上自來水,90%竹山不通公路,毛竹下不了山……現在的治平變化真的很大,‘顏值’很靚!”正在畬客農旅樂園參觀的老雷動情地說。
治平畬族鄉地處寧化縣西南部,為三明市兩個畬族鄉之一,也是閩西三個畬族聚集區之一,人口1.48萬余人,是畬族原鄉、“三江”源頭、毛竹大鄉、玉扣紙鄉、革命老區鄉和富硒寶地。
自成立畬族鄉以來,治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435元,增加到2022年的21501元,2018年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繪就出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
治平山多田少,過去交通不便,進鄉的道路蜿蜒曲折,竹林間是綿延不斷的羊腸小道,毛竹難以運輸下山,許多筍竹制品加工企業主慕名而來,但都悻悻而歸。
2006年起,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廈門市海滄區等掛鉤幫扶單位針對治平交通不便的“痛點”,先后幫扶2600余萬元幫助完成鄉村道路硬化160余公里,開通竹山公路400余公里,全鄉通村路100%全覆蓋,通組路覆蓋率達95%,筍竹資源下山更通暢,帶動550余人在家門口工廠就業。
教育事關民生大計,過去寧化民族學校教學基礎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在廈門市海滄區、省交通運輸廳等掛鉤幫扶單位的幫扶下,學校先后建成海滄樓、通達樓等教學宿舍樓。廈門海滄中學以“借腦借力”深化結對共建,與民族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開展送教活動10余次、師資培訓30余批次、助學137人次。與海滄中學結對以后,民族學校成績多年名列全縣前茅。
和教育一樣,過去治平的醫療基礎設施落后,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對此,廈門市海滄區除了送來“真金白銀”,還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幫扶工作,發動南普陀慈善會、石室禪院捐資,幫助建成治平衛生院,配備彩超等先進醫療設備,極大提升了畬鄉醫療衛生水平。如今,治平畬族鄉已成為三明市中醫“治未病”示范小鎮、全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單位。
行走在畬鄉,嶄新整潔的鄉村面貌、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如徐徐清風撲面而來。治平畬族鄉鄉長雷華萍告訴記者,畬鄉日新月異的發展得益于完善的掛鉤幫扶體制機制,特別是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幫扶民族鄉加快發展五條措施的通知》以來,幫扶力度越來越大,極大地加快了民族鄉村的發展進程。
如今,鄉里筍竹企業轉型升級,龍頭企業雛形初現。現有筍竹制品加工企業7家。筍竹深加工企業向精深加工延伸,2022年筍竹制品精深加工產值達1.2億元。發展黃精、三葉青等畬藥種植1300余畝,并引進畬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畬鄉保健茶等系列產品。
立足山高風大資源,治平畬族鄉在上級幫扶下,于2016年引進華電集團,投資4.3億元建設“能源+扶貧”項目——雞公崠風力發電場,2019年建成并網發電,年發電量約1.1億千瓦時,年產值近7000萬元。
為做旺畬鄉人氣,帶動文旅產業發展,掛鉤幫扶單位先后幫扶450余萬元,幫助建成畬鄉文化展館和“紙都治平”館,探索建設雞公崠汀江源生態觀光旅游區。其中,“紙都治平”館已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被納入縣級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現場教學點。(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1月08日 18:20:08
- 2024年11月08日 13:47:58
- 2024年11月08日 13:44:36
- 2024年11月08日 09:35:44
- 2024年11月08日 09:14:11
- 2024年11月08日 07:41:53
- 2024年11月08日 07:27:56
- 2024年11月08日 07:19:40
- 2024年11月08日 07:18:34
- 2024年11月07日 2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