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生態安葬漸入人心 京城清明祭掃迎新風

分享到:
分享到:

生態安葬漸入人心 京城清明祭掃迎新風

2023年04月05日 17: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北京4月5日電(記者 徐婧 杜燕)北京長青生命紀念園里有一面藍色的墻,上面銘刻著北京市1994年到2019年海葬逝者的姓名。清明之際,這面骨灰海葬紀念墻迎來一批批緬懷逝者的親屬,以及向選擇海葬的逝者致敬的公眾。

  “我們老兩口上歲數了,去陵園祭奠越來越不方便,就為父親報名了這次活動。”在日前舉辦的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動上,年近八十的李銳將父親的骨灰撒入大海,將哀思寄托在一片蔚藍里。

  京津冀三地分別開展骨灰撒海活動已有近30年的歷史,參與家屬14萬余人次。2019年,三地民政部門在天津渤海灣聯合舉辦了首次京津冀協同骨灰撒海活動。在今年的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動上,34份逝者骨灰播撒入海,讓大海長系思念。

  記者從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獲悉,近年來,北京大力倡導骨灰海葬、自然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形式。生態葬注重精神傳承,倡導回歸自然,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環境,有利于節約資源,減輕市民負擔。北京對選擇骨灰海葬、自然葬的本市戶籍亡故居民推出免費的全程安葬服務,包括免費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整容、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寄存6項殯儀服務。

  “父親生前就表示希望能用自然葬來安葬,我們尊重他的意愿,在他走后選擇了自然葬。”4日,在2023年北京市生態葬清明公祭活動上,劉女士手持鮮花緬懷父親,與前來追思親人的家屬一道為逝者祈福。

  骨灰自然葬是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安葬區域以植樹、植花、植草等方式進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當天,北京市2023年度自然葬安葬儀式同步啟動,32位逝者在禮兵和親人的護送下,長眠于草木之中。

  劉女士告訴記者,自然葬這種更為經濟環保的方式得到了全家的認可。受父親影響,家人未來也將考慮自然葬。

  除了生態理念的深入人心,科技力量在安葬和祭掃活動中日益凸顯。北京太子峪陵園今年首次采用了“數字科技殯葬”理念,在祭掃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數字大屏實時展示共祭場景,引導現場民眾以靜默祈福、文書復禮等數字化祭祀方式與線上的家屬共同緬懷逝者。

  去年,該園還引入了新型節地生態安葬產品——數字墓位。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受墓碑空間容量和存儲時間的限制,傳統殯葬的記載功能受限,電子墓碑可以大量儲存和長久保存信息。

  “逝者生前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都可以被記錄在數字墓碑里。”未來,數字墓位還將升級,通過引入數字人技術等,還原逝者數字人形象,與家屬互動。

  在大屏上,一盞盞寫著逝者名字的祈福燈冉冉升起,一段段動人的家風故事徐徐展現,實現線上線下虛實交互。人們拿起手機輕掃二維碼,就可以將自己的心聲通過聲音、文字、圖片的形式與家人實時共享。

  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推出以來,北京市骨灰自然葬業務辦理數量逐年遞增,從最初的每年約400份,增長到目前的每年1300份左右;截至2019年,北京參與骨灰撒海的家屬達到3000家。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0年以來,北京市民政局在市屬殯葬單位推行“零百千萬”惠民工程,即“骨灰撒海零付費、百元能買骨灰盒、千元溫情送逝者、萬元骨灰久安置”,殯葬服務兜底保障機制已初步形成。節地生態安葬、文明低碳祭掃正逐漸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成為首都殯葬新風尚。(完)

【編輯:田博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