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路看變遷丨雪域高原的新型特色產業助力脫貧群眾增收
重走天路看變遷丨雪域高原的新型特色產業助力脫貧群眾增收
日喀則市亞東縣是西藏較早實現脫貧的地方,2016年就達到了脫貧摘帽的標準。但是,由于海拔和地域的制約,亞東縣同西藏其他地方一樣,存在著脫貧產業單一、返貧因素依然較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亞東縣根據各鄉鎮居委會的特點,發展了新的特色產業。
在亞東縣堆那鄉多慶村,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巴頓正在蔬菜大棚里采摘番瓜,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和實踐,如今巴頓已經成為種菜能手。
亞東縣堆那鄉多慶村居民 巴頓:番瓜我家里種的,還有黃瓜、還有西瓜、大白菜、小白菜、白蘿卜、胡蘿卜,一個大棚一年收入就是八千多。
巴頓承包了兩個大棚,種菜一項的收入就有一萬六千多元,再加上平時務工和養羊,他家今年的收入預計達到六萬多元。巴頓說,這兩年,種菜收入增長最快,他們現在所種的高原無公害蔬菜在當地供不應求,如果能繼續擴大規模的話,他們的收入還能增加。
位于亞東縣城以北約100公里的多慶村,全村平均海拔4600米,在2016年就達到了脫貧的標準,但是多慶村既無旅游資源又無特色產業,如何鞏固脫貧成果,繼續提升村民收入曾經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亞東縣堆那鄉鄉長 張東明:原來的話我們主要是勞務輸出,牛羊養殖就是畜牧業收入,還有一些少部分政策性收入,但是這些收入遠遠滿足不了我們群眾的可持續增收,所以我們還需要把產業發展起來。
經過考察,縣里認為多慶村具有種植高原無公害蔬菜的條件,2017年,投資961萬元成立了多慶村高原無公害蔬菜種植合作社,建成雙層溫室大棚40座,塑料薄膜溫室7座,聘請高原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員進行實驗和指導培訓,終于在海拔4600米的多慶村發展出了成規模的高原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2020年,還處在起步階段的多慶村高原無公害蔬菜種植合作社收入就有36.9萬元,為全村加入合作社的53戶農牧民群眾分紅共計21.6萬元。
同樣處于起步階段的還有鮭魚養殖產業,在亞東縣下司馬居委會,這幾天鮭魚養殖合作社的技術員正在忙著對魚池清洗消毒,幾天前他們從亞東生態產業園的生態水殖公司購買了13萬尾魚苗,技術員要為這些魚苗分池做好準備。
亞東縣下司馬居委會鄉村振興專干 曹軍令:未來三年,我們預計在300多萬的收入,就是這13萬尾魚苗,大概我們投入的人工工資,就是飼料的一些投入,基本上在120萬元左右,這是我們以前規劃過的,除掉這120萬,180萬屬于我們的利潤了,這個利潤到時候就是按戶分配,還是比較可觀的。
亞東鮭魚是亞東縣獨有的鮭魚品種,2015年起亞東縣開始嘗試規模人工養殖,但是由于養殖戶分散,技術難度大,整體效益并不好。2020年,投資2.4億元的亞東生態產業園建成后,亞東縣形成了以 “公司+基地+合作社” 模式打造的鮭魚養殖產業鏈。
亞東縣副縣長 尼瓊:市場終端的銷售由我們國營企業來負責,各個養殖合作社就少承擔市場的推廣費用,還有一個前期的繁育養殖也是我們國營企業負責,因為這里面技術的要求更大,前期的成本也是比較大的,所以各個合作社是管中間的商品魚的養殖。
尼瓊副縣長告訴記者,鮭魚養殖產業鏈中,技術難度最大的魚苗繁育,和需要大量投資的市場營銷交由兩家縣屬國有企業負責之后,合作社只負責難度相對較小但利潤高的養殖環節,這種分工把鮭魚養殖這個需要高技術和高投入的產業變成了普通農牧民也能受益的惠民產業。
亞東縣下司馬居委會鄉村振興專干 曹軍令: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只做中間的這個環節,做養殖這一塊,把養殖的產量提高了,我們的收入跟著就上去了,不用考慮市場的后續銷售,也不用考慮前期的魚苗的來源,這是縣里面對我們鮭魚養殖合作社最大的支持。
截至目前,亞東生態產業園輻射帶動的鮭魚專業養殖合作社有5家,已累計實現經濟效益1200多萬元,合作社受益群眾800多戶。同時,鮭魚養殖產業還帶動了當地就業,在下司馬鎮鮭魚養殖專業合作社打工的索朗羅布就是2016年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身有殘疾,曾經是村里的重點監測戶,如今依靠在鮭魚養殖專業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實現了穩定脫貧,也讓他有了致富的信心。
亞東縣下司馬居委會居民 索朗羅布:去年(我一個人收入)八萬多,魚塘里面工資也有,國家邊境補貼也有,生活可以的,沒事(問題)的。
- 專題:重走天路看變遷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18:33
- 2024年10月22日 10:46:45
- 2024年10月22日 10:28:56
- 2024年10月22日 09:46:05
- 2024年10月22日 09:29:08
- 2024年10月22日 08:30:10
- 2024年10月21日 21:34:43
- 2024年10月21日 18:07:48
- 2024年10月21日 15:56:09
- 2024年10月21日 13: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