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一個國家的發展與自身所處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歷史充分證明,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文明才能可持續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方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并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3個方面提出系列改革舉措。其中,“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作為具體推進舉措皆作出明確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在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方面,各地因地制宜進行了探索,例如:黑龍江伊春全面停止森林商業性采伐,“捧出綠色就醉人”的好生態吸引四面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內蒙古巴彥淖爾深入推進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的轉變;寧夏賀蘭山砂石礦區整治修復后蝶變葡萄酒莊,帶動鄉村旅游、生態觀光、體育運動、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一個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探索實踐,濃縮了發展理念、發展方式之變,生動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深刻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完全可以協同共生、相得益彰。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是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實踐中,應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努力實現發展和保護的良性互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根據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經濟產業等具體實際,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全鏈條,加快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是應有之義。在這一方面,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從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等6個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同時,有關部門也在多地開展試點,形成了不少可供借鑒的模式。但總體來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下一步,應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部署,圍繞破解“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及“難變現”等問題,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體系,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尚占環,系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