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中國大洋科考首位女首席科學家:加強自主創新 助力海洋強國
中新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趙曄嬌)“我從事深海資源和環境調查研究30年。18年前,我成為中國第一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8年前,我擔任‘蛟龍’號載人深潛試驗性應用航次首席科學家,下潛印度洋洋底揭秘海底黑煙囪和黑暗生態系統;目前,正領銜一個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聚焦深海熱液成礦系統開展地學和微生物學交叉研究……”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委(兼)韓喜球在參加浙江代表團審議時的這一段“開場白”,迅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緊接著拿出的一張照片更是吸引了全場的目光。
“這是我們在西北印度洋3500米水深的洋中脊上發現的活動熱液區照片。那里‘煙囪’林立,蝦蟹螺貝成群,周圍都是多金屬硫化物礦,富銅鋅含金銀。”韓喜球說,“這30年一路走來,我親歷并見證了中國海洋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海洋科研實力和水平的不斷增強。作為來自海洋科研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我想圍繞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和高水平建設海洋強國提建議。”
最近22年間,韓喜球19次出海科考,帶領團隊在國際海底區域發現了12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點),命名了20處海底地理實體。豐富的海洋科學調查與研究經驗,讓她對這一主題有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當韓喜球發言時,代表們高度專注,會場鴉雀無聲,記者提筆記錄的速度在加快……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我聽后深受鼓舞。”在韓喜球看來,“創新是答題的關鍵”。
韓喜球認為,發展新興海洋產業,必須要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建立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激發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中國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所需的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儀器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常規的海洋探測觀測儀器,如溫鹽深剖面儀仍依賴進口。這一方面因為海洋調查成本較高,為確保調查數據資料可靠,用戶寧愿花高價購買國外的成熟產品,而不愿意試錯新研制的國產儀器裝備。另一方面,企業也不敢直面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及時得到轉化和應用,‘造不如買’觀念盛行,新研制的國產海洋儀器裝備缺乏市場。”韓喜球介紹。
基于新興海洋產業投資大、風險高、市場尚需培育的現狀,她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海洋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產業化示范項目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自主創新的沃土需要一系列舉措來培育。韓喜球同時建議,要建立完善的認證和監管體系,提高國產海洋裝備的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優化創新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加強宣傳等措施,激發企業和個人的創新熱情,形成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和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圍。(完)
- 專題:2024全國兩會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1月09日 12:48:13
- 2024年11月09日 12:27:26
- 2024年11月09日 12:22:24
- 2024年11月09日 10:13:42
- 2024年11月09日 08:56:14
- 2024年11月08日 22:31:13
- 2024年11月08日 19:59:40
- 2024年11月08日 13:56:13
- 2024年11月08日 07:24:20
- 2024年11月08日 07: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