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鄭永光:中國強對流天氣預警預報水平已居國際先進行列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李曉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氣象局強對流天氣重點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鄭永光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中國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其中部分應用機器學習的技術已處于領先地位。
雷暴大風、龍卷風、冰雹、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被視為熱帶氣旋、地震、洪澇之后第四位具有殺傷性的災害性天氣。由于突發性強、持續時間短、影響范圍小、發展快,強對流天氣的精準監測和預報一直是世界性難題。
鄭永光介紹,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擁有全球最大最密的氣象監測網,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明顯提升,“從中央氣象臺來說準確率約提升了20%以上”。
他表示,現在對重要的強對流天氣過程已基本能做到較為準確的預報,一些影響范圍較大,如跨省域的強對流天氣過程,基本可提前三天進行較準確預報。2022年平均提前42分鐘發出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2023年進一步提前到43分鐘。
鄭永光坦言,從防災減災角度而言,對強對流天氣越早發出預警,人們采取措施的時間就越充分;但從氣象規律出發,提前時間太長,將無法保證預報準確性。既提高預報預警精準度,又延長時效,是氣象人不懈追求的目標。
這位強對流天氣的預警者眼下的目標,是2024年臨近預報能達到空間分辨率一公里、時間分辨率10分鐘,到2035年能至少提前一個小時發出預警信號。
在他看來,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意味著強對流天氣來襲時,具有防災減災知識的民眾將有足夠時間從容應對,也意味著中國在強對流天氣預警預報領域將取得更大進步。
不過,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用鄭永光的話說,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就像“大網撈小魚”,雖然監測網越織越密,但“漏網”仍然難免。此外,目前人們尚不完全清楚強對流天氣產生和發展的精細機理,也加大了預報強對流天氣的難度。從預警信號提前量看,即使是短短一分鐘的進步,也“非常艱難”。
今年全國兩會上,鄭永光呼吁建立統籌不同部門建設的氣象探測設備,建立社會志愿者報告機制。
他表示,基于其在多起災害等事件后調研現場的經驗,完全依賴氣象站點捕捉強對流天氣并不現實,這就需要大量志愿者向氣象部門報告其所在區域天氣情況,民眾“隨手拍”就可以幫助氣象部門掌握更多信息。
鄭永光說,這有助于進一步加強氣象部門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能力,深化對強對流天氣規律的認識,發展更為準確的精細數值預報模式,綜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會進一步提升監測和預報能力。(完)
- 專題:2024全國兩會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
- 2024年12月25日 21:14:32
- 2024年12月25日 11:01:03
- 2024年12月24日 19:49:34
- 2024年12月24日 16:26:57
- 2024年12月24日 14:42:52
- 2024年12月24日 12:44:29
- 2024年12月24日 11:39:15
- 2024年12月24日 09:30:13
- 2024年12月24日 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