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面對面)專訪寧吉喆:5%左右的增長目標能否兼顧“速度和質量”?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題:專訪寧吉喆:5%左右的增長目標能否兼顧“速度和質量”?
中新社記者 夏賓
中國2023年設定“5%左右”的增長目標,該如何看待?今年經濟復蘇形勢怎么樣?中國“拼經濟”對世界意味著什么?中新社“兩會·面對面”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寧吉喆,解析中國經濟怎么看、怎么辦。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了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您認為這樣的目標是否能夠兼顧“速度和質量”?
寧吉喆:今年GDP增長目標兼顧速度和質量。增長速度是積極的,也是穩妥的,體現了穩中求進。
說積極,是因為跟去年增長3%相比,今年5%左右的目標大約提高了60%到70%,有實質性提升,5%左右也接近中國經濟目前潛在增長率。在研究“十四五”規劃時,多數專家認為中國潛在增長率為5%至5.5%。隨著體量越來越大,發展階段越來越高,增速會趨于降低,現在能實現5%仍是一個積極的增長速度。
說穩妥,是因為增長目標比市場預期、包括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金融機構的預期稍微低一點,這是考慮到國內外仍存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所以我們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現在的增速目標體現了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
合理增長是中國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如果增速太低,特別是地方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壓力就很大。
合理增長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在一定合理數量基礎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調結構、轉方式、換動能都需要一個基本增長速度,才能持續促進高質量發展。
合理增長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標志是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時可能是在2.5萬到3萬美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27萬美元,到2035年就要翻一番,那么從2021年到2035年的年均增速要在4.7%,也需要合理的增長速度。
中新社記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今年上半年中國將迎來經濟整體復蘇,中國經濟反彈會來得那么快嗎?
寧吉喆:去年底,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會在今年二季度以后、甚至下半年出現明顯反彈,但從今年年初情況看,可能比原來預期有所提前。
春節的消費、客運等相比去年都有明顯增長,1月份電影票房破100億元人民幣,創歷史紀錄,重要原因在于中國疫情防控政策平穩轉段,度過疫情大流行時間比預期要快,受疫情抑制的消費快速回升。
再看投資,從先行指標看,2022年固定資產的全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0.2%,增速連續4個月超過20%,反映投資后勁,使得今年年初投資有一個較好的增長基礎。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重大項目也集中開工,助推了投資回升的勢頭。資本市場上,1月外資凈買入境內股票277億美元,也創單月歷史新高。
經濟景氣指標1月底升回榮枯線以上,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達到50.1%,2月底又進一步提高到52.6%,一改去年連續多月都在榮枯線以下的狀況,反映了近期景氣回升,企業對未來預期好轉。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當前消費需求、市場流通、工業生產、企業預期等明顯向好,經濟增長正在企穩向上。
中新社記者:去年有疫情沖擊、房地產風險等拖累經濟的因素,在您看來,今年影響中國經濟最大的“變量”是什么?如何盡可能消除實現今年增長目標的不確定性?
寧吉喆:國內外風險挑戰今年確實存在,有一些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
國際上,從經濟本身來說,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發達國家能否走出通脹還要觀察,甚至個別國家可能出現滯脹,這些國家的一些宏觀政策調整又會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外溢效應。
另一個因素與經濟和地緣沖突都有關,就是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烏克蘭危機后,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快速上漲,提高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成本,會造成輸入性通脹風險。即使沒有輸入性通脹,大宗商品價格過度波動也會引起國內連鎖反應,這種不確定性始終存在。還有少數西方國家要搞脫鉤斷鏈、筑墻設壘,有逆全球化思潮及行為。
看國內,去年房地產投資、銷售收入和面積都下降較大,對投資和居民住房消費產生影響,今年年初房地產出現了穩定開端,1月份70個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明顯增加,應該說有穩的跡象。
當然房地產制約因素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可能還會存在,比如說保交樓風險、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這類風險要防止“水落石出”,房地產行業恢復還要一個過程,今年全年房地產企穩應該可以預期,但相對來說節奏會慢一點。
此外,由于監管缺失或不明確,導致少數地方銀行和中小銀行存在風險,一旦暴露就可能引發債務問題。
還要看到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在我們經濟發展中是長期存在的,也會制約今年發展。近年來突出的挑戰是“三重壓力”,今年可能會有所緩解,但仍有慣性。
怎么應對?我們要先看到還有很多積極正面因素,比如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基礎設施完善、工業體系齊全、改革開放深化、治理效能提高、特有制度優勢等都還存在。
無論外部多少風險挑戰,內部多少短期、長期矛盾,要堅持把自己的事辦好,用增長和發展的穩定性來對沖國內外環境的不穩定性,用目標和政策的確定性來對沖國內外風險挑戰的不確定性。
可能國內外還會出現一些“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但只要我們經濟發展達到合理增長,經濟基礎更加牢固,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中新社記者:中國著力“拼經濟”,這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么?中國還能不能繼續扮演全球經濟“動力源”的角色?
寧吉喆:中國“拼經濟”不僅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世界。因為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世界經濟,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30%,居世界第一。
盡管2022年我們的增長略有下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概為20%,但仍是最大的。
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好轉向上,會讓中國人民得到好處,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會回升。
中國經濟恢復、內需提升,農產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以及國外先進設備的進口會加大,境外旅行恢復會讓中國居民在海外的消費提升,今年我們將舉辦第六屆進博會,這都會提升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
雖然現在有逆全球化沖擊,但我們相信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包括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各國尤其是企業總體上還是跟隨大勢往前走。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仍會貢獻強大動力。
中新社記者: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性。但從此前的數據看,民營企業仍有“持幣觀望”的傾向,如何消除支持政策與預期效果的偏差?
寧吉喆:從十八大到二十大,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我認為只要進一步把黨中央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大政方針落實到位,民營經濟缺乏信心、預期變弱的狀況終會得到扭轉。
我認為民營企業恢復信心需要一個過程,重點要做好五方面工作,相信民營企業的信心會找回來。
第一,持之以恒地堅持宣傳貫徹“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耐心解釋疑惑、正確解讀政策,中央對民營經濟大政方針明確,關鍵要落到實處,貫徹到體制機制上去。
第二,深化市場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方向,以鞏固和擴大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
第三,要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排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民營企業家權益。
第四,出臺真招實策,解決各地民營企業遇到的具體問題。
第五,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黨政官員要跟民營企業家交朋友,既要幫他們做工作,解決問題,也要做他們的工作,引導他們認識國家發展大勢、現代化大勢,讓民企主動作為。(完)
- 專題:2023全國兩會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
- 2024年12月25日 21:14:32
- 2024年12月25日 11:01:03
- 2024年12月24日 19:49:34
- 2024年12月24日 16:26:57
- 2024年12月24日 14:42:52
- 2024年12月24日 12:44:29
- 2024年12月24日 11:39:15
- 2024年12月24日 09:30:13
- 2024年12月24日 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