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東西問|高金榮:“敦煌舞”如何“走下壁畫”,飛向世界?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高金榮:“敦煌舞”如何“走下壁畫”,飛向世界?

2022年11月10日 20: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蘭州11月10日電 題:“敦煌舞”如何“走下壁畫”,飛向世界?

  ——專訪敦煌舞教學體系創建人高金榮

  中新社記者 丁思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史學家于此追溯歷史,舞蹈家于此領悟舞姿。舞從敦煌來,正是從這里,“敦煌舞”走下壁畫,走入課堂,飛向世界。發展至今43年的“敦煌舞”緣何而生?又是如何“由靜到動”創建教學體系?在創新發展中,它如何見證古絲綢之路各民族文化交流?國家一級編導、敦煌舞教學體系創建人高金榮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作出深度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敦煌舞”是如何誕生的?

  高金榮:敦煌舞的誕生到現在已經43年,因教學需有課程名稱而定名為“敦煌舞”。談到敦煌舞的起源,不能不提到舞劇《絲路花雨》的問世。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中國舞協主席、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在舞協理事會上提出:“我們的舞蹈已走到死胡同了,需要在座的中國舞蹈主力能努力突破。”恰恰在70年代末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這一經典作品,在舞蹈這片土地上蹚出了一條新路。

2018年,《絲路花雨》在蘭州演出。楊艷敏 攝
2018年,《絲路花雨》在蘭州演出。楊艷敏 攝

  《絲路花雨》引起了舞蹈界極大關注,不少舞蹈界人士去敦煌參觀、取材,多是從編導和創作舞蹈的角度。當時我是甘肅省舞協主席,又是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我寫了一篇舞蹈評論《絲國盛世舞婆娑——談絲路花雨的舞蹈創作》,同時思考如何在教學上創建甘肅獨有的敦煌舞蹈體系。我意識到,一個獨特的舞蹈流派即將在甘肅形成,舞蹈教材、培養人才、舞臺劇目三者缺一不可。

  1979年9月初,我第一次來到敦煌莫高窟,一個個洞窟去看壁畫、畫舞姿,從建立教材體系、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在數次赴敦煌考察中,我畫了很多小人畫,繪制了135幅以飛天為主的舞姿形象圖,研究壁畫舞姿形態,記錄了十余萬字的筆記,在壁畫舞蹈形象中尋找共性和規律。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視覺中國 供圖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視覺中國 供圖

  中新社記者:敦煌壁畫舞姿的特點是什么?如何讓靜態的敦煌壁畫舞姿“動起來”,并以此創建教學體系?

  高金榮:我對敦煌壁畫舞姿的研究,是從形象到形象,從靜止到活動,所以研究的核心是尋找“動律”,即風格特征。首先是資料收集:一是壁畫舞姿的固態形象全面收集,找出各朝代不同中的相同之處;二是對敦煌史料的學習。

  莫高窟在千年歷史長河中,隨著時代變遷、社會變動、風俗習慣以及審美標準的變化,不同時代的壁畫、彩塑,有著不同的題材、特點和風貌。但是,不管哪個朝代的壁畫舞姿,都有其共同的基本格調。這不同中的相同,正是敦煌的獨特風格,也是應該細心研究、認真掌握的地方。

  概括起來,敦煌壁畫舞姿的外部特征有:手的形態豐富多樣,纖細秀麗,富有中國古典美。手臂柔曼、多彎。赤足而舞,腳的形態為勾、翹、歪,位置十分豐富,這是形成特殊舞姿的重要環節。體態多為下沉,出胯沖身形成三道彎,有圓潤、直角兩種類型(推胯、坐胯所形成),也有多道彎的肢體曲線。多使用長綢、腰鼓、琵琶等道具。

    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視覺中國 供圖
    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視覺中國 供圖

  從壁畫舞姿來看,敦煌古代樂舞風格呈現西域舞蹈、中原古典舞和當地民間舞蹈相結合的特色,這成為我把握敦煌舞風格的指導思想。我參考了中國古典舞、西方芭蕾舞已成型的教學體系,打破常規,“從頭到腳”解剖人體各個部位,并以此來創編基本動作教材。提煉、整理出的基本訓練部分有:呼吸、眼神、手勢、手位、腳位、步法、跳轉、控制、飛天、力士(男子)、舞綢、擊鼓(男子)以及各種組合,并依據其形狀起了名稱。

  教材創編完成,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有課程名稱,經過研討、思考,“敦煌舞”問世。“敦煌舞”起初不為人知,后經媒體報道,逐漸流傳開來。我希望“敦煌舞”成為“敦煌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助力敦煌石窟藝術被更多人所喜愛。

2022年9月,高金榮(中)為蘭州文理學院學生進行敦煌舞教學,示范指導動作。九美旦增 攝
2022年9月,高金榮(中)為蘭州文理學院學生進行敦煌舞教學,示范指導動作。九美旦增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新興舞種,“敦煌舞”的風格特色是什么?它如何見證古絲綢之路各民族舞蹈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高金榮:我在研究過程中認識到:戰國至秦漢時期,河西敦煌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當地民族眾多,且都有自己獨特的舞蹈形式和風格,不同的民族舞蹈藝術,又呈現出各美其美的狀態。

  從而可以得知,敦煌作為絲路上的咽喉重地,其特有的地域、歷史、文化等,促成了敦煌石窟藝術具有多元的人類文化因子。它們和諧地融為整體景觀:有中華文化輝煌之燦爛;有印度河流域藝術之優雅別致;有西域文明之絢麗雄健;也有其他民族的奇風異彩。所以說敦煌是中國的敦煌,也是人類的敦煌;敦煌是中國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

2019年,蘭州文理學院敦煌舞教學創建四十年回顧與展演活動在此間舉行。楊艷敏 攝
2019年,蘭州文理學院敦煌舞教學創建四十年回顧與展演活動在此間舉行。楊艷敏 攝

  在此土壤上誕生的“敦煌舞”,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古絲綢之路各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例如,印度舞手勢和敦煌舞手勢,也可發現有的手勢形態基本相同,如敦煌舞的“開三指”與印度舞的“靈巧手勢”,都是單捏指形成的姿態。這個手勢在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的舞蹈中也常用。在龜茲壁畫中,更有不少舞姿的手形與此手勢相似。

  還有敦煌舞中的“交叉式后踏步”,即踏步時膝蓋外側,支撐腿略彎曲,給人以吐氣、下沉、松弛的特殊美感。這種動作,只有在印度古典舞和印度壁畫中見到。顯然,這是印度佛教石窟藝術對敦煌壁畫舞姿的影響,是印度古典舞和中國舞蹈藝術相結合的典型形象。

2021年,“第五屆臺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在蘭州開營。圖為開營儀式上的舞蹈展演。楊艷敏 攝
2021年,“第五屆臺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在蘭州開營。圖為開營儀式上的舞蹈展演。楊艷敏 攝

  在具體創編敦煌舞教材時,一舉一動,一招一式,我都以壁畫舞姿為依據,完全遵循敦煌的歷史,遵循“三結合”(西域、中原、地方舞蹈)的動律特征,廣泛吸收相關民族的風格特色。如武威民間舞蹈滾燈、藏族的傳統儀式、蒙古族的豪邁氣質、朝鮮舞的呼吸方式和回族舞的起伏動律等。敦煌舞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又是當代的新創造。

  中新社記者:通過教學、大型舞劇演出等,敦煌舞“走下壁畫”,走向世界。敦煌舞為何持久備受海內外民眾喜愛?對于未來發展,敦煌舞如何在兼容并蓄中保留其精髓?

  高金榮:1981年、1983年、1986年,我帶著學生到敦煌、北京等地演出,敦煌舞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愛,也得到了季羨林、常書鴻、唐長孺、潘絜茲等敦煌學家的肯定。如今的敦煌舞,添加了很多現代元素,進行多方面融合吸收,但萬變不離其宗,它是來自敦煌壁畫舞姿,這個宗旨是不變的。

“2017感知中國——中國西部文化美國西部行”系列活動在美國洛杉磯精彩登場。圖為敦煌舞蹈。張朔 攝
“2017感知中國——中國西部文化美國西部行”系列活動在美國洛杉磯精彩登場。圖為敦煌舞蹈。張朔 攝

  季羨林先生曾說,敦煌舞一定能走出蘭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40多年來,敦煌舞的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我也受邀前往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等地授課講學、擔任舞蹈比賽評委、開工作坊,或者帶著學生演出交流。在外國人心中,敦煌藝術是真正的、純粹的“東方魅力”。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針對“絲綢之路”樂舞文化形態研究,有了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敦煌舞因源于敦煌壁畫舞姿風格而有特色,因有莫高窟的神韻而有魅力,因有真、善、美的靈魂而有無限生命力。

圖片2017年8月,舞劇《絲路花雨》引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6名外籍專業舞蹈演員參與演出,增添“洋面孔”的該劇在演繹古絲綢之路上中西交融故事時更趨國際化。楊艷敏 攝
圖片2017年8月,舞劇《絲路花雨》引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6名外籍專業舞蹈演員參與演出,增添“洋面孔”的該劇在演繹古絲綢之路上中西交融故事時更趨國際化。楊艷敏 攝

  我希望敦煌舞在舞蹈行業中能有明確的定位、定義,落實其性質。更希望嚴格審定真正具有敦煌精神且風格準確的教材,能夠普及、傳承敦煌舞蹈藝術強大的獨特風格。

  未來,敦煌舞的教學創新和傳承,我認為要像自然科學一樣踏實研究,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莫言在對話中所說的一樣,要做研究,就要做到“真情、妙悟、鑄文章”。敦煌舞是民族的、中國的,我們要包容開放、博采眾長,更要不失自我。(完)

  專家簡介:

  高金榮,敦煌舞教學體系創建人。蘭州文理學院駐校專家,敦煌文化學會名譽會長,國家一級編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創建“敦煌舞基本訓練教材”。專著有《敦煌舞蹈》《敦煌石窟舞樂藝術》《敦煌舞教程》及修訂版等。創作教學劇目代表作有《千手觀音》《妙音反彈》《大飛天》《憑欄仙女》等。曾被中國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獲得中國舞蹈家協會授予的“中國舞蹈藝術卓越貢獻舞蹈家”稱號,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文藝終身成就獎”,榮獲2019年“感動甘肅·隴人驕子”榮譽稱號等。

【編輯:蘇亦瑜】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