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為遠,“菌草之父”林占熺的兩份“山海情”
(中共二十大·聲音)不以山海為遠,“菌草之父”林占熺的兩份“山海情”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不以山海為遠,“菌草之父”林占熺的兩份“山海情”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來北京參加全國黨代會這幾天,中共二十大代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依然與自己的團隊保持密切溝通。有時他還會在凌晨三四點起床與非洲、拉丁美洲的同行做跨洋交流。他的房間里擺滿了菌草研究的各項資料,上面密密麻麻各種批注、備注。
很多人認識林占熺,是通過10月16日二十大“黨代表通道”。而更多的人熟悉他則是通過熱播劇《山海情》,劇中凌一農教授的人物原型就是林占熺。
因為《山海情》,林占熺在寧夏科技扶貧的故事被觀眾所熟知。而在現實中,他甘當“苦行僧”、譜寫“山海情”的扶貧經歷,更讓人為之動容。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山區的統稱,這里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鍋里沒糧,鍋底沒柴,缸里沒水,身上沒錢”是20世紀80年代西海固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對口扶貧協作。次年5月,林占熺和學生肩扛手提六箱菌草,星夜兼程來到西海固。為了讓當地民眾掌握菌草技術,林占熺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讓村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半年內,跟著他參加試驗的農戶,每戶收入達2000元(人民幣,下同)。
“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里。”林占熺告訴中新社記者,到2007年寧夏已有1.75萬戶參與菌草生產,創造產值近億元,種菇農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當地老百姓將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的菌草,親切地稱為“致富草”“幸福草”。
何為“山海情”?在外界看來,“山”是寧夏西海固,“海”為沿海的福建,這是跨越2000多公里的對口幫扶“情”。
多年來,林占熺的菌草技術從福建出發,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506個縣。與此同時,中國的菌草走出國門,譜寫另一份不以山海為遠的“山海情”。
林占熺還清晰記得,援外第一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
20多年前,那里還處在刀耕火種的部落經濟狀態中。第一次率中國專家組赴巴新,林占熺待了近200天,和當地民眾同吃同住,手把手培訓他們學習菌草種植。為了記住來自中國的幫助,巴新一位部長還特地將自己女兒的名字改為“菌草”。
在萊索托等國家,林占熺為小農戶創造了“10平方米菇場”模式,僅用10平方米土地就可年產1.2噸鮮菇,讓失地農民、城市貧民也有機會參與生產。
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千丘之國”盧旺達,菌草同果樹、玉米和大豆等間作、套種以保持水土,被盧旺達農業委員會在全國大力推廣。
2017年,菌草技術被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列為重點項目,正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如今,菌草已經傳播到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友好使者”。林占熺和團隊把菌草技術翻譯成18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傳播,為發展中國家培養菌草技術骨干逾1.2萬人。
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
對于報告中的這些表述,林占熺表示,“中國農業技術援外工作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我們是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實實在在地扶貧”,如今菌草已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一輩子在田地、山上、沙漠中摸爬滾打,盡管已年近八旬,但這位“菌草之父”仍然在為菌草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造福全人類而孜孜不倦,“我還要繼續干,直到干不動那天為止”。(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
- 2024年12月25日 21:14:32
- 2024年12月25日 11:01:03
- 2024年12月24日 19:49:34
- 2024年12月24日 16:26:57
- 2024年12月24日 14:42:52
- 2024年12月24日 12:44:29
- 2024年12月24日 11:39:15
- 2024年12月24日 09:30:13
- 2024年12月24日 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