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觀察:全球抗疫下的國際傳播——彌合分歧,齊心抗疫
中新社烏鎮9月27日電 題:烏鎮觀察:全球抗疫下的國際傳播——彌合分歧,齊心抗疫
中新社記者 劉亮 劉育英
全球抗疫背景下,各方應如何加強溝通與理解,贏得這場事關人類社會發展前景的硬仗?日前,各界人士在參加中國新聞社主辦的“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全球抗疫與國際傳播論壇”時認為,當下全球抗疫大局亟需各方堅持科學理性,彌合分歧,廣泛凝聚共識,為抗疫形成最大合力。
傳播什么:既要“陳情”,也要“說理”
“一時強弱在于力,千秋勝負在于理。”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當天在論壇上指出,在全球抗疫的國際傳播中,光有“陳情”是不夠的,還要“說理”。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相互交織且持續發酵,需要各方在更宏闊的時空坐標下擺事實、講道理。
陳陸軍還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類社會已被深刻改變,世界又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在疫情起起伏伏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愈發深入人心,各國民眾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需要全人類攜起手來,持續而廣泛地推進抗疫全球合作,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郭業洲也認為,全球抗疫背景下,國際傳播應傳播事實真相而不是政治謊言,應傳播團結友愛而不是分裂對抗,應傳播共同價值而不是意識形態偏見。“國際傳播應當成為各國人民之間溝通情感、彌合分歧、增進團結的紐帶,而不應成為鼓噪分裂對抗的喉舌、地緣政治的工具或滋長冷戰思維的土壤。”
如何傳播:表達方式更注重精準性與多樣化
針對疫情下的大眾傳播挑戰,與會人士強調,中國在對外講好故事時,要注重找“靶子”點“穴位”,也要增強表達形式的多樣化。
中共中央網信辦副主任趙澤良表示,要改進話語表達新方式,用好網言網語,圍繞國外網民的關心關切,“多用他們聽得懂、聽得清、聽得進的話語,講好中國抗疫的經驗、做法、成效”。要用好網絡傳播新手段,拓展短視頻、動漫、直播等傳播形式,運用好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持續推出新形態的融媒體作品,更好滿足國內外網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吳鵬稱,國際傳播要掌握話語主動權,要巧用故事打動人心,同時要增強親和力、提升參與感。互聯網時代的傳播,需要中國更主動地使用社交網絡,融入國際話語體系,扭轉中國對外傳播信息“逆差”。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表示,“Z世代”從小接觸互聯網,是真正的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也對新興事物、不同的觀念理念保持著積極、開放的態度。因此,也應善用“Z世代”的傳播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
誰來傳播:你我都是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子
韓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姜承錫直言,“在新時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當前局勢無論是‘你’還是‘我’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超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子。”“長者能博愛,天下寄其身”,要有博愛精神,相互依靠。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表示,疫情之下,全球的信息協同共享不夠平衡、充分,一些不實猜測、歪曲解讀加劇了合作阻礙與信任損耗。全球抗疫的連接基礎還有提高空間。中國的積極實踐,或能提供有益啟發。疫情發生以來,科技向善的邊界不斷被打開,期待持續的、基礎性的投入,能在未來開花結果,提升全社會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的能力。
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阿賽強調,媒體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忠于事實,“不搞虛假報道是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當今世界處在困難時期,這些原則起更大的作用。“媒體必須支持停止疫情問題的政治化,不讓某個人或機構借抗疫謀取私利。”
民間力量也是傳播的重要力量。來自英國的網紅博主司徒建國說,現在還有很多外國人不太了解中國,去不了中國的話,他們只能在網上或報紙上或電視上了解中國。“我希望通過我的視頻,能讓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全面、客觀看到中國的情況,更了解中國文化。”
意大利網紅博主瑞麗也表示,自己陪著中國一路走來,看著中國的努力,看著中國為變好付出的辛苦,看到了中國人的萬眾一心。這個世界需要真相,更多人需要了解中國付出的努力。(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08:38
- 2024年10月22日 10:40:34
- 2024年10月22日 10:35:46
- 2024年10月22日 10:11:01
- 2024年10月22日 09:39:56
- 2024年10月21日 22:09:49
- 2024年10月21日 20:16:44
- 2024年10月21日 16:49:55
- 2024年10月21日 15:55:25
- 2024年10月21日 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