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變槍戰片 “魔改”視頻“用料太猛了”
古裝劇變槍戰片 “魔改”視頻“用料太猛了”
專家:文藝創作行為應有邊界亟須加大整治力度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視頻中正播放著電視劇《甄嬛傳》皇帝選秀的場景,但劇情發展詭異:秀女們扛起了機槍,互相打量,氣氛變得緊張而荒誕;畫面一轉,祺貴人原本是來告發熹貴妃私通的,可熹貴妃竟直接扛起槍,祺貴人見狀立馬嚇得說“不告了”,隨后兩人還莫名其妙地一起跳起了搞笑舞蹈。
該視頻文字介紹中,帶著“AI”“改編”等說明。《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這種借助AI生成技術改編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多出現經典影視作品畫面、角色,但其言行舉止卻與原版的情節設定南轅北轍,甚至有抹黑原作角色之嫌,如《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成了武力值爆表的神槍手;《古惑仔》橋段被嫁接在《人民的名義》劇情中。
受訪專家指出,網上戲稱的“魔改”或利用AI工具二創或惡搞的視頻,不僅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而且涉嫌構成著作權侵權行為,并且還可能侵犯演員肖像權、名譽權。文藝創作行為應有邊界,要有效防治AI技術被濫用,相關部門和平臺應當對創作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對于違法行為及時預警、查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去除一些人“萬物皆可娛樂化”的錯誤觀點,強化公眾法律意識,從根源上杜絕侵權行為。
AI技術“魔改”視頻
夸張畫面顛覆原作
仙俠劇《花千骨》中花千骨手持激光武器,與妖魔展開一場科幻大戰,原本的仙俠法術變成了高科技武器的對決;歷史劇《大秦帝國》秦始皇帶領群臣駕駛著機甲戰車征戰四方;一則點贊超過150萬的視頻,將《甄嬛傳》中皇上駕崩前的場景配上動感音樂,主角們在皇帝床前大跳勁舞,之后皇上取出手榴彈將主角炸飛……
評論區里,不少網友戲謔道“小作坊用料太猛了”“這版本太好看了,電視臺怎么沒播過”。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如“AI被發明出來就是干這個嗎”“這么亂改真的沒人管嗎”。還有人認為追求新奇和搞笑需要有底線,過度娛樂會讓人難以接受,甚至看久了會忘記經典劇目本來的內容。
通過視頻改編,兩個毫無關聯的文學角色也可能產生交集。在某平臺的視頻《【伏地魔×林黛玉】天下無雙》中,創作者為兩人構建了一段跨越時空的禁忌之戀,伏地魔看著林黛玉從小長到大,后來兩人相愛,伏地魔為了與林黛玉相遇用盡禁術遭受反噬。
這種跨作品的新奇角色組合出人意料,將不同風格、不同時代背景的角色放在一起,滿足了一些觀眾的獵奇心理。評論區里,有網友表示“常看常新”“時不時還要來再看一次”,認為這種視頻是一種“整活兒”,充滿創意和娛樂性,能給人帶來新奇的體驗和樂趣。也有網友認為這種視頻是對經典作品的褻瀆、“魔改”,過度追求新奇和搞笑,歪曲了原著人物形象和精神內核,讓人難以接受。還有網友擔心這類視頻會傳播錯誤的價值觀,影響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對原著的理解,削弱原著本身的傳統文化內涵。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類視頻往往借助AI輔助生成,速度快且制作成本低,內容極度新奇夸張,吸引一些網友觀看點贊。
前不久,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嚴肅指出,這些視頻褻瀆經典IP,如將《甄嬛傳》改為“槍戰片”,《紅樓夢》變“武打戲”,孫悟空騎摩托車等,不僅沖擊傳統文化認知,還涉嫌侵權。管理提示要求各相關省局督促短視頻平臺迅速排查清理,并嚴格落實內容審核要求,以維護清朗健康的網絡視聽空間,保護原創作品和傳統文化。
隨意改編涉嫌侵權
應當加強監管引導
這種AI“魔改”視頻是否突破了法律紅線?
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數智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李悅介紹,“魔改”并非法律上的詞匯,根據現在廣泛上的理解,“魔改”通常指的是對原著進行大幅度、顛覆性的修改,以至于原作的核心元素、人物設定或主題被嚴重改變。在我國著作權法中,改編權即指改編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新作品仍需保留原作品的基本表達,如此方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改編行為。
李悅認為,在著作權法中,改編作品需經過著作權人授權,改編權是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保護期限為作者終生及其去世后50年。對于已進入公共領域的名著,改編無需授權,但改編內容仍需尊重原作精神,避免歪曲、篡改或損害原作者名譽。改編作品尤其不得違反法律規定,不得傳播低俗或有害內容,需符合公共利益和道德標準,以維護原作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形象。
“截取經典影視作品片段并通過AI技術進行修改,侵權風險極高,因為直接使用影視片段屬于復制行為,未經權利人許可即構成侵權。同時,利用AI對影視作品進行修改屬于改編行為,未經授權也會侵犯改編權。此外,對演員的形象或表演內容進行修改,可能進一步侵犯表演者權或肖像權,從而加重侵權風險。”李悅說。
“文藝創作應有邊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鄭寧說,有些“魔改”內容未經肖像權人同意,如使用他人肖像制作合成親吻視頻,屬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他人形象進行使用的行為,可能違反民法典規定,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權,甚至是名譽權。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和引導,對于違法行為進行預警;為避免AI技術被濫用,建議相關平臺開發風險評估工具,快速甄別潛在的侵權或敏感內容。
平臺完善內容審核
健全風險提示機制
盡管相關部門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排查清理存在問題的AI“魔改”視頻,但記者近日在多個短視頻平臺搜索發現,此類“魔改”視頻仍然泛濫,且不少點贊量過萬,甚至達到百萬。這種視頻成了一些賬號的“起號”秘訣,例如,有賬號共計96個作品均是AI“魔改”《甄嬛傳》的視頻,粉絲量超過50萬。
上海誠康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大成認為,一些平臺難以管控此類視頻泛濫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創作者法律意識不足、違法成本低廉。對作品的改編需要在不改變作品原有基本表達的基礎之上。然而,部分創作者難以意識到AI“魔改”視頻可能會造成對演員、著作權人權利的侵犯;此外,制作、發布AI“魔改”視頻也很難受到實質性的處罰與追責。導致一些視頻即使被下架,發布者也可以換號重新上傳。
北京潞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艷認為,運用AI技術“魔改”視頻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主要在于移動互聯網世界奉行的“流量為王”法則,借夸張改編經典影視劇段落的方式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吸引用戶,進而獲取經濟利益。
黃艷建議,新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不可逆轉,但應當保護原作品的完整權、改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著作權權益免受侵權襲擾。作為視頻平臺,應當嚴格遵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按照《管理提示(AI魔改)》,落實排查清理“魔改”視頻、相關技術產品嚴格準入和監督、對AI生成物作出顯著標識等責任,并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和潛在風險提示機制。
對于“魔改”視頻,湖州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鄧若蕾建議相關平臺可以從內容審核機制入手。在視頻上傳階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預審核。開發專門的算法模型來識別可能是AI“魔改”的視頻特征,如畫面的不自然拼接、聲音與畫面不協調等情況。對于疑似AI“魔改”的視頻,標記后轉由人工審核團隊進行進一步檢查。也可以建立完善用戶舉報渠道,鼓勵用戶對發現的AI“魔改”侵權或不良內容視頻進行舉報。
鄧若蕾還提到,對這類視頻進行規范整改,還需要增強公眾意識。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如電視、社交媒體等,開展關于AI“魔改”視頻風險和侵權危害的宣傳教育活動。制作科普視頻、公益廣告等,向公眾普及AI技術可能帶來的視頻篡改風險,以及如何識別和避免傳播AI“魔改”視頻。與此同時還應該完善法律法規明確侵權行為界定。進一步細化關于AI“魔改”視頻侵犯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張大成認為,政府部門應當及時出臺相應政策法規,明確AI“魔改”視頻的法律性質,對制作、發布AI“魔改”視頻的行為作出限制或禁止;平臺方作為視頻內容發布、傳播的關鍵紐帶,應當肩負起主體責任,從源頭把控視頻內容質量,優化審核機制,強化對發布視頻的監管;創作者應當強化自身法律意識,明確道德底線。在使用AI軟件對作品進行改編時,一方面應當尊重作品的基本表達,保留作品原有的精髓與意義,避免對作品內容、精神造成過度扭曲;另一方面也應當獲取版權方、演員方的授權,確保改編行為的合法性。(法治日報)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2:19:38
- 2024年12月25日 10:15:46
- 2024年12月24日 11:57:04
- 2024年12月24日 09:11:12
- 2024年12月24日 07:23:03
- 2024年12月23日 15:13:00
- 2024年12月23日 14:25:31
- 2024年12月23日 14:24:22
- 2024年12月23日 14:14:24
- 2024年12月23日 1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