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戲曲)云南滇劇:300年鄉(xiāng)間“年戲”溫潤年輕人
中新社昆明11月13日電 題:云南滇劇:300年鄉(xiāng)間“年戲”溫潤年輕人
作者 時文枝
身穿大靠(武將戰(zhàn)服),頂盔摜甲,24歲的張珂哼上小曲走起臺步,為前來體驗滇劇妝造的年輕人做示范。
張珂是牛街莊民間滇戲(滇劇)第五代傳承人。她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隨著滇劇研學活動等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她所在的滇戲博物館,體驗300年前鄉(xiāng)間“年戲”的快樂。
位于昆明東郊的牛街莊村是遠近聞名的“滇劇窩子”,看滇劇、學滇劇是村民的主要消遣方式。張珂回憶說,“小時候,家里大年初一到初八都不見人,都在各村唱‘年戲’”。
牛街莊滇戲博物館由張珂的爺爺張勇于2009年創(chuàng)辦,是云南首家滇戲博物館。館內除百年戲服、道具、曲譜外,還有云南現(xiàn)存為數不多的老郎菩薩雕像。“古時演員們在演出前都要祭拜老郎菩薩,以求演出平安順利。”
現(xiàn)已77歲的張勇聊起滇戲,眉飛色舞。“滇戲和京劇不一樣,是七分念白三分唱”,張勇說,滇戲因飽含云南方言,富有煙火氣,比如“克哪跌”(去哪里)、“老倌兒”(老頭兒)等。
據史料記載,西南聯(lián)大時期,蔣夢麟、張伯苓、梅貽琦等學者成為昆明戲院常客。清華大學原國文系主任劉文典甚至評價說:“真正能保持中國之正統(tǒng)者,唯有滇戲。”不過,彼時文人墨客所聽滇戲是清朝時由外鄉(xiāng)人帶來的秦腔、徽調等融入云南滇曲滇調而成,以昆明官話為本;現(xiàn)在則融入更多當地民族元素。
“比如演出服會有葫蘆、山茶花等刺繡,根據情節(jié)需要會穿上白族、傣族、彝族服飾。”據張勇介紹,唱滇戲可以是絲弦、襄陽、胡琴三大聲腔獨立演出,抑或是“三下鍋”(三大聲腔同時運用于一部劇目),如今還會加上蘆笙等民族樂器,好似“云南民謠”。
時光流轉間,滇劇已有1600余個劇目,彝族《賽裝姑娘》、傣族《南慕罕公主》、白族《洱海漁歌》等滇劇層出不窮。自2011年免費開放至今的牛街莊滇戲博物館,已累計迎來3萬余人參觀。
開設滇劇新媒體賬號、建立粉絲社群、安裝字幕機、專業(yè)老師授課……2020年,張珂與姑媽張春麗開始為日漸式微的滇劇謀出路。而今,曾是滇劇老戲迷“秘密據點”的滇戲博物館,已成為年輕人周末、寒暑假的打卡地。
英氣劍眉、手持紅纓槍,在今年的昆明五百里音樂節(jié)上,滇戲博物館的8位“楊門女將”在馬幫樂隊的搖滾樂中閃亮登場。臺下上萬名年輕人高舉雙手歡呼回應。“這場戲是爺爺經歷過的、年輕觀眾最多的滇戲表演。”張珂說。
云南玉溪市滇劇院院長馮詠梅介紹了另一種“混搭”:在臺灣,宜蘭歌仔戲團“蘭陽戲劇團”與該滇劇院演員們切磋兩岸戲曲表演。而在全國各大戲曲藝術節(jié),改編自莎翁名劇、移植于川劇同名劇目的“新滇劇”《馬克白夫人》座無虛席。
因地緣優(yōu)勢,玉溪市滇劇院多次赴廣西南寧參加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其滇劇小戲《面子》曾榮獲戲劇周最高獎“朱槿花獎·優(yōu)秀劇目”。“我們還牽頭成立了‘西南地方戲曲聯(lián)盟’,以促進云貴川地方戲曲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馮詠梅說。
“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滇劇團(院)走進泰國。”57歲的泰籍華僑張亮稱,他的父親是個滇劇迷,喝茶看戲是每天的標配。“滇劇不要被年輕人淡忘。”
在演出現(xiàn)場,張珂曾經遇到有年輕觀眾對父母誤將滇劇介紹成京劇予以糾正。“每當聽到這種聲音,感覺我們做的都值了。”張珂說。(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2:19:38
- 2024年12月25日 10:15:46
- 2024年12月24日 11:57:04
- 2024年12月24日 09:11:12
- 2024年12月24日 07:23:03
- 2024年12月23日 15:13:00
- 2024年12月23日 14:25:31
- 2024年12月23日 14:24:22
- 2024年12月23日 14:14:24
- 2024年12月23日 1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