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進入定型化、規范化、法制化時期
華建敏在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第二屆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由國家統管向國家、單位、個人三方負擔轉變,由企業自保向社會互濟轉變,由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轉變,由政策調整向法律規范轉變,初步構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經進入定型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時期。
華建敏強調,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著力做好加快制度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加強經辦管理、加強基金安全監管四項工作。
他說,要在繼續完善已有制度的同時,抓緊制定農民工、失地農民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探索未參保人員和無工作老年居民社會保障辦法,并妥善做好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各項制度的銜接工作。加快社會保障立法,形成基本法律、行政法規和政策措施相結合的法律政策體系。
社會保險法立法時機已經成熟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在論壇上表示,社會保險法立法時機已經成熟,當前要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險法立法進程。
他說,當前我國社會保險等重要法律還未制定,社會保障實際工作中缺少法律依據或可依據的法律層次不夠。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將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的時機已經成熟。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郜風濤在論壇上介紹說,目前正在制定的社會保險法將規范社會保險的不同險種、人員適用,以及基金的征收、管理、運營和監督等,將盡快提請人大審議。
郜風濤表示,社會保險法立法將遵循以下原則: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為改革留有余地;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突出注重公平;立足國情與借鑒外國經驗相結合。
對目前難以作出明確規定的養老、醫療保險的具體模式、費率、統籌層次、待遇標準等,郜風濤透露,社會保險法可暫不作規定或只作原則規定,有關具體規定通過制定養老保險條例、醫療保險條例等加以解決。
覆蓋面不全、投入不足等問題、亟待立法解決
據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董力介紹,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四項保險參保人數均突破1億人,其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接近2億人。近5年來,社會保險覆蓋人數每年遞增6%以上,基金收入每年遞增20%以上。城市低保制度也在不斷發展,目前已覆蓋了包括困難職工及其家庭在內的2200多萬人。
但是,社會保障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董力指出,一是相當一部分職工仍然未被社會保險制度覆蓋。2006年我國2.83億城鎮就業人員,目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實施機關養老辦法的約占58%,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只占43%,參加其它社會保險的比例更低。二是各級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不足。“十五”期間社會保障所占份額僅相當于中央財政支出的12%左右,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持也不到位。三是社會保障總體水平不高。盡管自2005年起,國家連續3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企業月人均養老金從714元提高到963元,但它僅僅為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55%,同時也大大低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大原因在于社會保障立法滯后。董力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應是立法先行,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相關法律仍不健全,《社會保險法》及其配套的養老、醫療等保險條例均未出臺。因而,要盡快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和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切實保證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加快社會保障立法已成為當務之急。(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