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超過額度你得自己掏錢,結果他就忽略了這一點,他自己把它放到賬單里面,沒想到第二天媒體一監督,一炒作,最后把他這個官帽都給摘下來。
主持人:
觀眾朋友,今天我們所關注的是英國的報銷門或者說騙補門事件,稍候我們將繼續。
主持人:
面對著這樣一個騙補門的事件,應該說在英國,媒體和公眾在不斷地追問,同時議員們也在反省,政府也想拿出一些補救的方式和方法,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
解說:
這就是騙補門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個叫威克的保險公司職員,他說自己之所以這么做,是相信揭開這一丑聞將給議會和整個社會帶來好處。雖然他的揭發引起了本國政壇空前大換血,但是威克卻絲毫不擔心自己會受到懲罰,因為根據2005年1月1號英國《信息自由法》規定,任何人都有權了解約10萬個英國公立機構的信息。
其實,英國媒體關注政壇賬目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5月,英國最高法院就下令議會公開議員們公款報銷的全部細節,此后各大報紙都會時常拿出議員的報銷單曬一曬,而這次《每日電訊報》公布了詳細的全套報銷資料,才最終使英國議員的騙補丑聞大白于天下。
《每日電訊報》是一家中產階級的嚴肅報紙,從上個月8號開始,它就開始在頭版刊登曝光內閣花費的報道。當天曝光的布朗6000鎊清潔費報銷,報紙一天就多賣了9萬多份,之后每天都更新一點。周六版推出內閣大臣報銷單,又比前一天多賣了5萬多份,如此大的銷量,折射出英國民眾對于監督政壇所懷的熱情。
而《每日電訊報》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獲得了捍衛公眾利益的好名聲。
英國《新政治家》前主編坎福勒就撰文稱,《每日電訊報》在此次騙補門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符合公眾的利益,不是損害,而是鞏固了英國的民主制度,因為媒體的一大主要任務就是將民眾有權知道,而官員不愿意讓民眾知道的信息公開。
對于本國政壇接二連三曝出的丑聞,英國民眾表現的極為失望和不滿,希望議會能重新選舉。
昨天,BBC進行的一項民調也顯示,近五成英國選民認為,多數議員都是貪污的。
《英國衛報》的民調顯示,已經有四分之一的選民改變了自己支持的政黨。
一波三折的騙補門尚未塵埃落定,然而公眾和媒體的監督效用已經可見一斑。面對權力的濫用、公眾的堅持、媒體的追究,任何因素都可能成為找出真相的關鍵。
主持人:
趙老師,從剛才這個片子當中我們也看到了,實際上大家可能要有這樣的一個疑問,比如說像在英國出現這樣的一個問題,比如像狗食的報銷問題,包括其他的讓人感覺很好笑的一些報銷問題,在我們想像當中,怎么能夠體現出來呢?在我們想像當中,比如說報銷單據往往是像什么辦公用品、生活用品,類似于像這樣一些更細方面的一些報銷問題怎么能夠發現呢?
趙俊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