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短評:從“三兔共耳”說起
中新社北京2月5日電 題:從“三兔共耳”說起
作者 文龍杰 徐皇冠
三兔共耳紋是隋唐莫高窟中出現的一種特殊圖案,關于其源流言人人殊。適逢農歷癸卯兔年,往昔雖已難考,但其所蘊豐富涵義卻頗值光鑒。
三兔共耳是跨越東西的符號。“三兔共耳”在東西方眾多國家與地區流傳。最早見于敦煌莫高窟之后,陸續出現在伊斯蘭圓章模印玻璃、阿富汗的金屬盤、伊朗的托盤、科威特的瓷磚畫、德國教堂的鐘表、英國教堂的玻璃窗上,成為當地宗教、文化與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圖飾。
探索建立既體現中國立場觀點和價值觀念又為外國受眾理解和接受的對外話語體系,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新社70周年賀信精神的必要之舉。為推動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中新社近年開設的特稿專欄《東西問》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三兔共耳”的東西融通性,與“東西問”的旨趣若合符契。挖掘這類跨越東西的符號,過好文明交流之“橋”,是創新話語表達的一條有效路徑。
三兔共耳寓意和合團結。《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凡事起于“一”,逐漸探索和積累,由二至三,由量而質,實現飛躍。古代玉劍的劍首通常刻有“三璃盤旋”,寓意劍術從“一招一式”到“變化無窮”。這與“三兔共耳”的內涵相仿,其中蘊含的奮進意味、對生生不息的追求,值得認真琢磨。
“三生萬物”之后,《道德經》緊接著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黃帝內經》也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盡從三氣而生”。正是基于“和”的哲學理念,三兔才能共耳共生。這種“共生”創作理念與技巧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一脈,例如戰國銅敦蓋上的三獸紋、漢代瓦當上的三雁紋等,民間至今還有喜聞樂見的“一團和氣”“四喜銅娃”“六子爭頭”等。和合團結是生生不息之基,是促成“一二三”轉變為“無窮”的關鍵。
三兔共耳啟示兼聽多聞。無耳不成聞,但做新聞工作也不能光聽“一耳朵”。新聞工作是耳朵的拼圖,需要“共耳”甄別,多方求證,披沙瀝金。以此來看“三兔共耳”,其“兼聽”“多聞”之意躍然紙上。
新聞是發現信息、傳播信息的學問,真實和準確是其生命線,最忌閉塞一隅,偏聽偏言。接好“天光”與“地氣”,擴展信源、耳聽八方,做到兼聽之明,“三兔共耳”直觀提示了做好新聞工作多信源的世界觀,也點出了實現“多聞”的方法論。(完)
- 專題:網絡中國節·春節
東西問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0:23:32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4年12月05日 20:35:03
- 2024年11月30日 18:30:22
- 2024年11月30日 12:40:15
- 2024年11月30日 12:38:42
- 2024年11月29日 19: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