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為何古代君王、墨客爭相“問道崆峒”?
中新網蘭州5月31日電 (艾慶龍)提及古代君王、墨客競相拜謁的名山,民眾很難與藏于“深閨”的黃土高原相聯系,其實位于西北的平涼,曾先后迎來黃帝、秦始皇、漢武帝、司馬遷、皇甫謐、李白、杜甫等多位君王、墨客,也留下“崆峒問道此何時,祁連陣影欲參差。”“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憶江湖。”等詩句。
平涼何地?展開甘肅地圖,從東到西1600多公里,跨越16個經度,坊間曾比喻其輪廓如“玉如意”。而平涼,則處于“玉如意”東段,位于陜甘寧交會之處。
近日,記者驅車從甘肅慶陽市沿路南行,行至平涼市靈臺縣境內,目光所及皆為綠色,薄霧“灑落”在樹梢之上,頗有些“仙山瓊閣”之氣,道路上還偶有錦雞“穿行而過”。
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逝世后葬于靈臺縣,其著作十二卷《針灸甲乙經》,奠定針灸學科理論基礎,開創世界針灸醫學先河。
行走在以皇甫謐墓修建而成的文化園景區內,充滿淡淡的藥香味,皇甫謐文化園管理所所長馬磊說,園區栽植培植有50多種,以藥物、喬、灌木為主的名木花草。
航拍視角下,皇甫謐文化園景區處在黃土塬上,建筑群具有漢、晉風格。行至已被艾草覆蓋的皇甫謐墓,坊間認為繞行其墓一圈,可保佑平安,因此,該地也是游客必去“打卡地”。
在西王母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平涼涇川,當地有其始建之早、規模之大的西王母祖廟,被譽為“天下王母第一宮”。
何為西王母?始見于《山海經》,因所居昆侖丘于漢中原為西,故稱西王母。道教創立以后,西王母被納入神系,民間俗稱“王母娘娘”。
正午時分,記者走訪西王母祖廟,門口守候有賣香火的村民,祖廟內修復有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三皇殿、瑤池圣水池廣場、李商隱故居、洗眼泉等30多處景觀。值得一提的是,西王母大殿外圍石柱上刻有臺灣信眾敬獻等字樣。據悉,臺灣信眾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捐資翻修西王母祖廟,累計捐資近2000萬元人民幣。
道教名地西王母祖廟之地,也容納了北魏時期創建的佛教石窟,因其位于西王母祖廟周圍,坊間便將其稱為“王母宮石窟”。石窟內,有尊觀音菩薩像以男身塑造,因處于塔柱后方,顏色保留依舊艷麗。解說員劉瑩說,工匠利用窟內昏暗光線和菩薩半瞇的眼睛,游客長時間盯看,會有菩薩眼睛左右轉動的感覺。
除此之外,涇川還是半個世紀3次出土2000佛舍利之地,被譽為“華夏佛寶圣地”“世界佛舍利供養中心”,是僅次于敦煌的佛教藝術寶庫,也構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東有涇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格局。
中國五大武術流派崆峒派發祥之地崆峒山位于平涼境內,因中國武俠小說家金庸筆下的“全真教江湖”而家喻戶曉,也因“七傷拳”為該門派平添些許神秘色彩。
從現有的記載看,崆峒派武術早于少林、峨嵋、武當等。《莊子》《爾雅》《史記》中都有記載“崆峒之人武”,杜甫也曾贊嘆“防身一長劍,將欲依崆峒。”
記者進山門,拾級而上,抬眼皆是云霧樹影,恍若走在“九重宮闕”的天階上,崆峒派第十二代掌派人陳虎在朝天門處習武。
“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它不屬于十八般兵器。”陳虎介紹說,所謂奇兵正是脫胎于古人的農耕工具,來自于生產勞動實踐當中。
其實,除崆峒派武術外,崆峒山自古就是歷代君王和文人騷客競相拜謁的名山,從黃帝、秦始皇、漢武帝再到司馬遷、皇甫謐、李白、杜甫等無不把登臨崆峒當作人生幸事,但其實,崆峒山垂直高度不足700米,詮釋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真諦。
平涼市市長王旭曾說,近年來,當地走出了一條產、城、景一體化聯動發展之路,“問道崆峒·養生平涼”文旅品牌正以嶄新形象吸引八方游客“素履以往”。(完)
文化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2:19:38
- 2024年12月25日 10:15:46
- 2024年12月24日 11:57:04
- 2024年12月24日 09:11:12
- 2024年12月24日 07:23:03
- 2024年12月23日 15:13:00
- 2024年12月23日 14:25:31
- 2024年12月23日 14:24:22
- 2024年12月23日 14:14:24
- 2024年12月23日 1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