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拿捏好“輕重之間”與“方寸之變”
(兩會人物)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拿捏好“輕重之間”與“方寸之變”
中新網南京3月3日電 題: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拿捏好“輕重之間”與“方寸之變”
中新社記者 楊顏慈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時間開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熱議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建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可“一刀切”,而是在“輕重之間”“方寸之變”中拿捏平衡,方能更好助推中國大運河煥發新生。
千年大運河流淌的不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還有綿延不絕的文脈。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如何更好地活態傳承大運河文化,助推千年文脈煥然新生,是賀云翱長期研究的課題。
賀云翱觀察到,盡管目前中國的運河沿線城市都在積極推進運河文化帶建設,但存在各省、市不平衡問題。“大運河沿線各城市都各有特色資源,可以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同城市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定位與發展理念要清晰,要理清自己的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優勢,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
賀云翱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促進頂層設計與各地試點有機互動,大運河沿線城市政府在項目建設上要實現靶向施策、精雕細琢。
大運河沿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孰輕孰重?賀云翱多年觀察后認為,就目前各地運河文化帶建設而言,存在重物質文化、輕非物質文化的現象。在規劃建設項目中,物質性建設項目多而實,非物質文化建設少而虛,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未能獲得應有的發掘、傳承、發展。
“比如,傳統工藝、傳統美術、傳統戲曲等與運河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公眾關注度、參與度不高。”賀云翱坦言,因時代變遷、環境變化,還有許多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傳統技藝,陷入日漸萎縮甚至消失的境地。
同樣,大運河的“輕重之間”還體現在政府力量主導、民間力量參與度低,這也是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破局之道。
“運河文化傳承形式單一,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立體式、綜合式傳承的良好趨勢。”賀云翱說。
對此,賀云翱提出,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軟硬兼施”“軟硬并重”,才能讓大運河文化帶更好更完整地得以留存與傳承。
千年流轉,運河已卸下漕運重擔,轉而以生態明珠、水運通道和文脈寶藏的形式新生。河畔留下的人間煙火,更是需要把握好“方寸之變”,方能更好留存。
賀云翱認為,大運河文化遺產豐富多彩,保護傳承要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能活起來的要盡量使用,讓它走進人民的生產與生活。要提高非遺項目的質量和文化含量,提高適用度,發掘文化內涵,講好非遺故事,提高品牌影響力。”
“比如,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及國家文化公園,將更好地推動大運河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增進世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讓運河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大家參與到保護和共享運河文化,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優秀文化特質,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賀云翱說。(完)
- 專題:2022全國兩會
文化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2:19:38
- 2024年12月25日 10:15:46
- 2024年12月24日 11:57:04
- 2024年12月24日 09:11:12
- 2024年12月24日 07:23:03
- 2024年12月23日 15:13:00
- 2024年12月23日 14:25:31
- 2024年12月23日 14:24:22
- 2024年12月23日 14:14:24
- 2024年12月23日 1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