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記者手記:革命老區“紅配綠” 鄉村振興有底氣
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吳濤)說起革命老區,很多人認為都是山溝溝里面,既貧窮落后又原始閉塞,但真正去走一走、看一看,你就會發現,目前很多老區是“革命紅色永不褪,青山綠水換新顏”。
6月15日至6月23日,“在這里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北、福建等地的革命老區,見證革命老區以紅色資源帶動旅游、農業生態發展,經濟發展后來居上的成功案例。
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位于邢臺西部60公里的太行深山區,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敵后總校所在地。上世紀80年代,前南峪荒山禿嶺、寸草不生,自然災害嚴重。
依靠科學治山,并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甚至不惜關停一些效益較好但有污染的企業,到2020年,前南峪全村社會總收入1.96億元,集體純收入2680萬元,人均純收入18600元。如今,前南峪被林業、生態專家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而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大田鄉是閩贛交界處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之一,是泰寧縣最早建立紅色政權的區域之一。
原來大田鄉“臟亂差”,依靠當地的紅色旅游資源,如今打造了途麓樂園、龍鱗壩、老街休閑庭院、彩虹步道、荷塘悅色等一批精品示范項目。當地老百姓河邊閑庭信步,安居樂業。依靠旅游,大田鄉筍業和洋芋粉絲等產業方興未艾。
這樣案例還有很多,在福建省建寧縣高峰村,村委書記林長禮表示,開發旅游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僅500元,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8960元;在福建省永春縣美嶺村,“窮尾嶺”變“富美嶺”,當地企業美嶺集團已經成為納稅大戶,2020年納稅1.6億元。
這些老區率先發展起來的鄉鎮或村,還輸出發展模式,帶動了周邊區域共同富裕。例如,總結崗底村經驗,河北省內丘縣將以侯家莊鄉178平方公里鄉域面積進行整體打造,形成新的可復制的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在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看來,這可帶動周邊更多群眾,做生態活兒,吃生態飯,發生態財,走生態路,端金飯碗,走一條和周邊村共同富裕的路子。
記者注意到,如今,一些革命老區不但青山綠水,宜居宜業,一些經濟發展模式還走在時代前沿。
在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村子土地已經全部流轉,堅持走集體經濟。村民雖然把土地流轉出去,但是福利是真得好。據村民稱,家里的米、面、油、肉、蛋、奶等都在村里免費領,村企業職工每月還有300元的健身券,每個村民每年還能分紅7000多元,村民的醫療、養老也由村集體承擔。
白沙村從靠山吃山辦集體企業起步,如今建有1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擁有30多家企業單位。2020年,白沙村全村社會總收入25億元,固定資產達到1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達到5.3億元。
在福建省建寧縣,海峽云上牧歌項目目前已經形成“牧業+農業+制作+文旅”三產合一的全產業鏈田園綜合體。項目總投資10億元,占地1.2萬畝。這既是牧場、馬場等養殖基地,也是旅游好去處,產銷一體,形式新穎,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和當地旅游發展。
綠色農業、生態養殖、觀光旅游在老區的發展如火如荼,紅色資源亦為老區的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助推老區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奮勇向前。(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5日 13:18:04
- 2024年12月25日 11:30:43
- 2024年12月25日 11:11:56
- 2024年12月25日 11:11:04
- 2024年12月25日 10:54:36
- 2024年12月25日 10:35:03
- 2024年12月25日 09:47:18
- 2024年12月25日 09:01:18
- 2024年12月25日 08:55:45
- 2024年12月25日 07: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