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8日電 現代快報今日發表文章,在黃金周結束之際回顧了假日經濟的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
市場秩序還是“被動管理”
一度降溫的節日投訴今年似有“回潮”之嫌,相關部門開通的節日熱線比往年“熱鬧”許多。有的商家趁機抬高價格、以次充優,還有不少行業服務質量下降,更有一些旅游線路“高價格、差服務”,使得原來準備出游的人望而卻步……
但是在各種類型的投訴中,除了極少部分能在現場或是假日內得到解決外,絕大多數都要積壓到節日過后才能處理,有的“時過境遷”后甚至無法處理了。大多數市場監管部門節日期間都采取輪流值班制度,由于人手有限,往往都是“一部電話當家”,對投訴都是先記錄下來再說,很少能安排得過來及時上門處理的,更別提近年來專家屢屢建議的“事前監管體制”了。
政府節日引導依舊不足
這么說或許很多人會提出不同意見,因為今年南京市有關部門在節日引導上的成效便十分顯著,此外,每年黃金周前夕有關部門也開始了“假日旅游預報”,通報各地旅游市場狀況。不過,瀏覽一下預報的內容不難發現,這一預報其實就是一份“出行參考”,對市場、對消費起不到任何的引導作用。
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所的趙曉博士直言不諱地說:“盡管長假似乎大大增加了消費總量,但是,因為人們的消費習慣是相當穩定的,因此假日消費只是消費者將昨天或者下個月的消費集中在幾天內進行,是消費時間區域的移動變化。假日經濟更多的是不同消費之間的替代,激發的是消費者的節日性沖動消費,而沒有激發新的需求。”因此,要想真正讓假日經濟增加消費總量的變化,政府部門也好、商家也好,無疑還得挖掘新的市場亮點。
專家建議新型休假方式
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休閑時間過于集中,既導致了吃、住、行、游、娛、購所有環節上的擁堵,也引起了黃金周集中消費后幾個月消費的低迷。專家認為,只有改變假日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豐富假日消費的內涵,才能持續鞏固和提高假日消費對宏觀經濟景氣增長的貢獻度。
首先要打破休閑時間上的不均衡,而醞釀中的帶薪休假制度應是明智的選擇。它有利于保證個人自主選擇休假時間,彌補集中式的休假消費行為,還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社會資源。其次,細分假日旅游市場。年輕人是整個假日旅游市場中最具有活力的群體,分析并抓住這部分群體的消費偏好及需求十分關鍵。
再次,大力挖掘新的消費產品。業內人士認為,假日經濟的內涵不僅僅是簡單的觀光和購物,還有更多的文化產品,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還可考慮將“黃金周”擴展成“黃金月”甚至“黃金季”,做好假日經濟的大文章。(鄭春平陳芳孫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