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對香港來說有喜有憂。自個人游在廣東、北京、上海三地開禁以來,巨大的訪港人潮考驗著香港的承受能力,也負載著提振香港經濟的厚望。
旅游業并不能成為香港經濟的火車頭
皇崗是深圳到香港的要塞之一,以往主要是貨車通道。但9月初以來,皇崗關口人潮涌動,排起了長隊。
巨大的人流量是個人游開禁帶來的。從7月28日起,廣東省的中山、東莞、江門、佛山四個城市試辦常住居民以個人身份赴港澳旅游簽證。9月1日,北京和上海成為新一批開放個人游的城市。此前內地游客去香港只能選擇跟團的方式。開閘頭三天,四個試點城市就辦理了3萬人簽證。但這并不意味著內地游客就可以順利看到維多利亞海灣。
“通關能力已接近飽和,這邊還算好的,日均9萬多人,羅湖那邊一天30多萬人過關,情況更緊張。”皇崗邊檢站一位工作人員說。
雖然香港特區政府為迎接十一“黃金周”的內地人潮制定了很多政策,增加通關口岸,加開大巴運送游客,但仍然沒有暢通內地游客到香港的路徑。羅湖口岸依然滯留了大批等待通關檢查的游客。
“從上午11點等到下午2點,足足三個多小時。”熊娟略帶怨氣地告訴《新聞周刊》。這位上海姑娘是個人游在京滬開禁后的第一批實踐者,這是她第二次去香港了。在她1998年第一次隨團去香港的記憶里,購物和美食是香港的亮點。
香港城市魅力減退
不管通關口岸的等待有多漫長,個人游對香港經濟的復興似乎是一個福音。個人游開禁之后,8月份來港游客估計達到160萬人次,熙來攘往的人流讓香港旅游業一洗頹風,酒店、零售業也同時受惠。
專門零售化妝美容產品的莎莎國際在內地游客中口碑甚好。據該集團主席郭少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莎莎國際今年8月的營業額上升兩成。其中內地游客人均消費500港元,比港人多出一倍。
但認為個人游就可盤活被SARS重創的香港經濟,顯然有點盲目樂觀。“香港經濟還沒有回復到九七以前的水平,個人游對香港經濟的實際貢獻并沒有預期那么大。”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總干事陳文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旅游業在香港素有“無煙工業”的美稱,也是香港傳統四大經濟支柱之一,興盛時期占香港GDP比重7%。但目前在香港的經濟拼盤中,旅游業直接貢獻大大縮水。據悉,2002年旅游收入為600多億,按照香港一萬五千億的GDP來說,只占到4%。
另一方面,香港的城市魅力大不如前,能從旅游業上賺取的邊際效應也在遞減。
雖然地處彈丸之地,也沒有名動天下的自然山水,香港卻曾以中西合璧的城市特色贏得東方之珠的美譽。熊娟1998年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給她印象最深的是淺水灣。這是香港的富人住宅區。在一棟棟西式豪宅間,又錯落著中式的佛像和寺廟。“非常獨特,也非常熱鬧。”熊娟回憶說。
但5年后,熊娟趁著個人游東風,再往香港一游,卻發現香港的魅力值大打折扣。“1998年在太平山頂看夜景的時候,簡直覺得看到天上的街市。但這次這種驚羨的感覺已經沒有了。”對在上海生活的熊娟來說,在金貿大廈頂端俯視夜上海,并不比香港的火樹銀花遜色。
作為一個旅游城市,香港的吸引力節節敗退還有另一個旁證。近數月來,走到尖沙咀,銅鑼灣或海洋公園,會發現在大批內地游客的映襯下,歐美等長線游客顯得人丁稀少。香港旅游發展局出示的數據表明,7月歐美及日本等地的訪港旅客數字大幅下跌。雖然香港旅游發展局告訴《新聞周刊》,SARS兇猛是海外游客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香港旅游客源結構的改變已非一朝一夕。
據陳文鴻介紹,自九七之后,一大批海外駐港機構撤離香港,香港開始慢慢失去中西合璧的特色,向一個地區性的東方城市轉變。“香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中西合璧的包容。如果要看正宗的中國特色,歐美長線游客會選擇去北京和上海。”
真正給旅游業貢獻利潤的,恰恰是這些長線游客。開通個人游,目前響應最熱烈的只是廣東等地的短線游客。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局長崔芝昆透露,個人游開通至9月9日,約29萬人登記辦理通行證,其中28萬是廣州人。這些短線旅客的消費能力和欲望均有限。
雖然偶有內地游客掃貨8部白金手機,或一氣買下5個住宅單位的新聞見諸報端,讓遭受SARS重創的香港商家喜上眉梢,但這畢竟只是香港經濟大餐中的一道“甜點”。
“自由行效應屬短線泡沫。”從事汽車買賣的香港富利堡集團主席黃毅力說,個人游啟動后,內地游客確實成為車行新客源,但這類游客鳳毛麟角。大部分內地游客的購物目標,還是一些和衣食相關的小型物品。羅娟在羅湖關口等了三個小時,不過是為了能在莎莎國際買到20港幣一瓶的正牌CD香水。
政府“無為而治”?
為讓東方之珠重現光彩,香港旅游發展局也是煞費苦心。政府撥款10億重塑香港“熱鬧健康”的形象。一系列體育盛事首先登陸香江。
8月,國際知名足球勁旅利物浦、皇家馬德里先后來港做演出賽,小巨人姚明與中國國家籃球隊也隨后到訪。8月1日至9月30日舉行的“盡享盡賞大抽獎”送出破天荒的巨額獎品,總值超過1,500萬港元。“香江明珠激光匯演”和“中秋彩燈慶全城”也在“好客月”期間推出,整個香港的夜間被包裝得流光溢彩。
香港旅游發展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諸如此類的光彩工程已經安排到明年初。十一“黃金周”會有“香港國際煙花音樂匯演”,11月至1月初舉行“香港繽紛冬日節”,“新春國際匯演之夜”以及“星光大道”揭幕前奏等。
但政府的這些舉措并沒有得到香港民間的普遍認同。甚至有當地媒體批評政府并沒有針對個人游準備很多有效的措施。
香港旅游組織及業界的運作,是基于適應旅行團的模式建立的。個人游登陸香江后,因管理機制滯后,頻頻出現店鋪欺客的現象。在中文大學市場系的調查中,有四成受訪者認為香港店鋪以不當手段經營,更有近三成認為店鋪有欺詐行為。
“其實對這些弊端,國外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旅游管理經驗,但政府都沒有采納。”劉勇是香港專做外國旅客旅行團的導游。據他介紹,在很多以旅游業為主的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都設有專門的旅游警察,以維持旅游業的健康運作。“但香港政府更致力于外在的形象工程,對旅游的管理無所作為。”
沒有甲天下的自然山水,也喪失了商品價格和品種的優勢,香港用什么維持內地游客訪港的熱情呢?將香港經濟一掃頹風寄望于個人游,實在是個人游不能承受之重。
多元化才是振興之道
“個人游只是一支強心針。而向內地開放醫療,入學等服務,香港經濟受益會更大。”陳文鴻一直主張將個人游拓展至服務業,他認為這才是香港經濟利用內地客源的正途。
眾所周知,服務業是香港的最大本錢。香港銀行、證券、房產、保險、醫藥等服務素質均在國際上領先,這是內地短期內無法望其項背的。
香港資本市場一直是內地炒家覬覦已久的地方,不僅交易品種齊全,股票,期貨,外匯,黃金,保險等,應有盡有,而且個人財產也受到法律嚴格保護。這對有相當積蓄,但在內地乏力的資本市場上無所作為的內地居民來說,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醫療也是提供服務的重要渠道。香港的醫療水準堪比歐美。但動一個手術動輒幾十萬,內地有支付能力的不乏其人,如何付款卻讓人頭疼。雖然個人游實行后,旅客攜帶至港的現金已增至6000美金,但要應付大型開支仍然是杯水車薪。個人游給了國內游客更短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自由進出香港,但沒有給內地資本引流到香港一個暢通的渠道。
其實,SARS已經教會香港人,旅游業是一種抗風險能力很差的行業。單靠振興旅游業,不能使香港經濟呈現陽春之態。只有發展成熟而多元化的服務,經濟風險才會真正給平均分攤。因此,對香港經濟而言,熱鬧登場的個人游只是前奏,而9月29日低調簽署的CEPA細則,涉及內地向香港開放的17個服務業。對服務業占本地經濟87%的香港來說,或許才是經濟復興的福音。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陳曉 張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