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全體會議,吸取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列席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關注大部制改革,邊走邊看改革方案。 中新社發 劉萬強 攝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電 (記者 劉雙雙)作為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參與者之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適時今天在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用“綜、轉、大、民、精、實”六字解讀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背后深意:建立一個人民滿意的政府,讓老百姓能夠更好地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綜。此次改革統籌考慮長遠目標和當前改革的重點。李適時說,當前重點就是要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體制,要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同時要著力改善民生,進一步強化社會服務管理部門的建設。
——轉。改革突出轉變政府職能,這是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的一個核心。“職能轉變不到位或者是政府部門在一些方面越位、錯位都不利于改革和開放。”李適時表示,這次方案尤其對政府職能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個方面的職能轉變都做出了明確要求,更明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究竟干什么”。
——大。“在積極探索大部門體制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次推出的大交通運輸部、大工業和信息化部,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都是探索‘大’的問題上非常積極的動作和亮點。”
——民。改革突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這正是此次機構改革著力要解決的問題。李適時舉例向記者介紹了把建設部改組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用意,“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統籌城鄉的建設,同時把住房、保障、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擺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精。李適時用具體的數字釋意精兵簡政:這次機構改革涉及機構變動調整的有十五個部門,正部級單位和部門減少四個;與此同時,沒有一個機構是升格的,沒有一個機構是增加的。
——實。“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實’。在對地方政府機構的改革,除了上下必須對口的之外,地方和中央不要求完全一致,地方可以因地制宜考慮自己的統籌和機構設置,調整和統籌機構設置。地方機構改革不設定時間限制,由地方考慮何時改革、怎么改革,但必須在中央的指導和統籌下進行。”
“改革對事業單位只會發展,不會取消。”李適時強調,這次改革不是“孤軍”和“單項”,而是綜合配套的改革,不光是單項的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同時也是對事業單位的改革。事業單位在中國的總體人數有三千多萬,如果政府要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必須有一個依托,就是必須把政府原來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情,由這些事業單位來做。因此,改革方案中也對其做出了部署,對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怎么引導也提出了要求。
李適時此前曾任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