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焦點面對面】十年,中國航天如何讓“神話”走進現實?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十年,中國航天如何讓“神話”走進現實?
——專訪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
作者 馬帥莎
天宮、嫦娥、玉兔、鵲橋、祝融、羲和……十年來,中國航天用硬核實力對古老的故事傳說進行了全新詮釋與精彩演繹,將古人對燦爛星河的憧憬與后人對浩瀚宇宙的探索牽連,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一步步讓“神話”走進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這十年,中國航天碩果累累。神舟九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嫦娥三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天問一號”使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嫦娥五號”開啟中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空間站實現中國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羲和”逐日帶領中國步入“探日時代”……中國航天正持續向世界先進水平靠近。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這十年是承上啟下的十年,既是過去布局的開花結果,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中國航天正在從過去的跟跑階段向并跑階段邁進,甚至在局部領域實現了領跑。
回顧中國航天史,當中國成功發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時,國外已經實現載人登月。隨著中國航天不斷“加速跑”,現如今部分航天技術已“彎道超車”,衛星應用已從關鍵技術驗證轉變為注重應用效益,便利民眾日常生活。
楊宇光指出,中國航天不及國外起步早、基礎好,之所以能取得這些豐碩成果,不僅取決于航天人的長期奮斗積累,也與中國航天事業的長期合理規劃密切相關。中國航天在決策制定和計劃實施過程中幾乎沒有失誤和反復,有效避免了資金和時間浪費。
面向未來,中國航天也已作出全面、科學的布局。嫦娥六號任務有望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將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勘察選址,火星探測計劃實施火星取樣返回,小行星探測將通過一次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采樣返回和小行星帶觀測兩個目標,木星系探測也已納入深空探測規劃,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御系統提上日程……中國航天的印記逐漸向更遠深空穩步延伸,上演更多“宇宙級浪漫”。
中國航天成果遍地開花,也為開展更廣泛、更深層的國際合作提供更多可能。中國空間站建成后,將成為重要的航天國際合作平臺。楊宇光認為,未來不僅可以在中國空間站開展國外的科學實驗項目,還有望看到外國宇航員“入住”,甚至國外航天器“來訪”也在技術上可行。此外,中國瞄準在月球南極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人們期待更多國家加入,共享科研成果。
“這些不同層級的國際合作,都是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宇光說,相信中國會繼續秉持開放的態度,與傳統的航天強國、航天大國以及第三世界的新興航天國家開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挖掘航天發展的共同點,創造國際合作的閃光點。(完)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這十年中國航天一直處于創新發展“快車道”,在火箭發射研制、空間站建造、深空探測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您認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和趨勢,為何能取得多樣化的豐富成果?
楊宇光:概括而言,目前我們正在從過去的跟跑階段向并跑階段邁進,在局部領域甚至實現了領跑。這十年非常關鍵,是承上啟下的十年,為未來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奠定了厚實基礎。
回顧中國航天史,當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美國已在1969年實現載人登月,差距之大可想而知。隨著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航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
2012年以來,神舟九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嫦娥三號任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備其他國家全球導航系統所沒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嫦娥四號任務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天問一號任務使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嫦娥五號任務取回月球樣品的同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從這些成就中,可以看到中國很多航天技術指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航天之所以能取得豐碩成果,一方面與長期奮斗積累有關,另一方面在于中國航天合理的長期規劃。國外航天事業起步早、基礎好,但有時因為決策不確定性,計劃來回反復,導致資金和時間浪費,而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大的失誤和反復,這是我們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新社記者:航天技術應用已經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航天育種、氣象預報、衛星導航。目前中國航天技術成果轉化效果如何?它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國外已經開始商業太空旅行,太空旅行對我們來說還遙遠嗎?
楊宇光:如果說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航天成果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具有標志性意義,應用衛星則是直接服務于國計民生。中國應用衛星領域起步相對較早,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從過去的重點驗證和掌握關鍵技術階段,轉為如今的既掌握關鍵技術,又注重應用效益的階段。
中國發射的海洋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等,并不以商業盈利為目的,老百姓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們卻為國計民生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和支撐。比如發生地震時,對地觀測衛星可對地震災區進行成像,讓救災指揮部及時掌握災區最新情況;再如中巴地球資源衛星能為當地漁民捕魚提供有用信息。
關于太空旅行,我們已經具備技術條件。然而根據國外情況,太空旅行價格高昂,只有極少數人承擔得起。此外,它還涉及發射飛行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比如如何保證乘客的人身安全、不對發射場等第三方造成損失等,其中涉及很多政策、法律層面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對中國來說,這仍然是前景光明的市場。
中新社記者:在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0周年之際,中國空間站將在年底前建成。相比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有何特色?中國空間站進入運營階段以后,將對中國航天國際合作帶來哪些影響?
楊宇光:人類的空間站目前已發展至第四代。中國空間站三艙組合體重60多噸,遠低于國際空間站400余噸的重量,但它規模適度、效率高。在基本架構上,它采用了第三代空間站的積木式設計,但從性能和技術水平來看,它和國際空間站同屬于第四代空間站,實驗艙尾部短桁架上的巨大太陽能帆板的供電能力,以及科學實驗載荷占整個空間站的重量比例都不輸于國際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建成后將是重要的航天國際合作平臺。目前已有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最快有望在年底前送達空間站。
此前,還有外國宇航員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要前往中國空間站,歐洲宇航員薩曼莎和馬蒂亞斯也在煙臺參加過中國的海上搜救訓練。未來外國宇航員乘坐神舟飛船造訪中國空間站,是大概率事件。從技術層面講,還存在國外航天器來訪的可能性。這些不同層級的國際合作,都是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新社記者:中國空間站未來將在軌運營至少十年,這意味著需要更多航天員進入太空。目前,中國航天員隊伍建設情況如何?航天員可分為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哪一類外國宇航員最有可能進駐中國空間站?他們何時可以加入?
楊宇光:中國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都遴選自空軍飛行員。目前已經在接受訓練的第三批航天員中,除了職業飛行員,還有工程師和科學家出身的航天員,他們可以在空間站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科學實驗,相信空間站建成后,就能看到這些航天員的身影。
從國際合作來看,未來國外科學家和工程師造訪中國空間站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樣的例子在國外很普遍。國外同樣分為三類宇航員,天地往返飛行器一般要求有兩個人具備駕駛能力,以保證飛行安全,因此指令長通常從飛行員中遴選,其他乘組成員可從科研人員中選拔,以開展生物學、物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我相信未來中國空間站也會出現中外航天員一起開展科學實驗的場景。
中新社記者:當下世界主要航天國家正在積極參與探月熱潮。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的探月進展如何?具備哪些優勢?中國提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未來中國將如何開展探月國際合作?
楊宇光:中國探月工程的長期戰略為“探、登、駐”,分別指對月球進行探測,實現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并實現人的長期駐留。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中國已經完成了月球“繞、落、回”,也就是環繞月球探測、月面軟著陸、采樣返回。
中國探月工程四期今年已經啟動工程研制,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嫦娥六號任務將從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目前人類獲得的月球樣本均采自月球正面,如果嫦娥六號任務成功采回月球背面的樣本,將成為又一個中國航天實現領跑的例子。
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主要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服務。月球基地建設可分為“勘、建、用”三步,實地勘察,選址建設,最后實現應用。嫦娥七號任務需進行落月考察,嫦娥八號任務在考察的同時,還要驗證多項關鍵技術。
中國正在進行載人登月的技術準備,比如推力達400噸以上的大型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新一代載人飛船等。航天員王亞平也曾表達過未來踏足月球的愿望。
中新社記者:天問一號任務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的印跡,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繞、著、巡,標志著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未來,您預計中國在火星探測上還會有哪些精彩表現?
楊宇光: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制定航天計劃主要基于國計民生和科技發展需求、為人類認知突破作貢獻等考量,無意與任何國家競爭,因此中國航天事業規模適度,注重效益。深空探測工程同樣重視少投入高回報。
當前,中國共規劃了兩次火星探測任務,分別是天問一號任務和后續的火星采樣返回任務,并且僅通過“天問一號”一次任務,就掌握了火星繞、著、巡等多項關鍵技術,可見其高效性。
事實上,著陸火星比著陸地球、月球難許多倍。航天器在真空環境下的月球著陸,只需依靠反推火箭,穿越地球大氣層著陸則是借助防熱盾和降落傘,但火星大氣層稀薄,介于兩者之間,其著陸方案更為復雜。而天問一號任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
未來中國還將探測木星系,乃至更遠的行星,我們在這十年間取得的探月、登火成果,為更遠的深空探測奠定了扎實基礎。
中新社記者:目前已有其他航天國家實現小行星取樣返回,并陸續公布相關研究成果。中國有何小行星探測計劃?相比探月、探火,小行星探測有何不同?
楊宇光:小行星素有“太陽系的活化石”之稱。大多數小行星與地球一樣,形成于40多億年前,但它們不同于火星、地球等大天體,鮮有劇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因而其表面仍保留著太陽系早期的特征與痕跡,這對于人類追溯太陽系早期的蛛絲馬跡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科學家們常將小行星探測比作“太陽系的考古”。此外,小行星上還有許多資源等待人類去開發利用。
中國的小行星探測計劃將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兩個目標,探測器在對一顆近地小行星完成采樣后,利用返回艙將樣品帶回地球,軌道器則實行變軌,前往比火星更遠的小行星帶進行探測。
中新社記者:我們注意到官方提出要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御系統,提升監測、編目、預警和應對處置能力。您如何看待近地小天體給地球造成的威脅,人類應圍繞哪些方面開展全球多邊合作?
楊宇光:地球歷史上多次生物大滅絕都與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比如大家公認的恐龍滅絕的重要原因,是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天體撞擊了地球,使得地球環境發生改變。
目前,人類探測到的1公里以上的小天體,在本世紀內不會撞擊地球。但是,直徑100米以下的小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仍然很高,甚至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些小天體的撞擊,許多在進入大氣層時已被燒化,尤其是1米以下的小天體個頭小、難探測、數量多。
針對近地小天體防御,對于已經發現的小天體,要繼續進行嚴密監視,而尚未發現的大個頭天體,則需要集中全人類的智慧和力量。除了主動發現具有威脅性的小天體外,還要積極防御。國外正在嘗試撞擊小天體,也有人提出對小天體進行拖拽或摧毀。這些技術驗證周期長、投入大,更需要開展國際合作,以保護人類安全。
中新社記者:目前國內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商業航天企業,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也已經開工建設。國內商業航天發展與國際相比有哪些異同?您認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有何優勢和潛力?
楊宇光:國內外對商業航天的定義存在差異,如美國將其定義為私營企業從事的航天活動。我認為,凡是以商業目的或以商業運作方式開展的航天活動,都可稱為商業航天。
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展非常迅猛,其中大部分企業從事衛星制造及其上下游產業,包括元器件生產、衛星數據處理和應用,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另外,也有民營企業從事火箭發射。火箭的研制發射門檻很高,既要求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財力,還涉及發射許可的獲取、安全性等。目前國內已有兩家民營企業能夠提供發射服務,國有企業也研制了許多專門面向商業發射市場的火箭。
未來國家如何在法律法規層面,規范保護和鼓勵促進商業航天發展,將是一個重要課題,國外也有許多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中新社記者:這十年來,中國在航天國際合作方面有何特點?取得了哪些重要國際合作成果?您認為未來中國航天國際合作重點會是什么?
楊宇光:國際合作始終貫穿于中國的主要航天活動中,如航天員曾赴國外接受訓練,中國在阿根廷建設的海外深空測控站,對于中國的深空探測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來,除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域的國際合作外,在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方面,中國研制的探測器搭載國外載荷、中外衛星協同運行等都將是重要的合作形式。中國提出在月球南極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我們也期待更多國家的加入,共享科研成果。
相信中國會繼續秉持開放的態度,與傳統的航天強國、航天大國以及第三世界的新興航天國家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挖掘發展的共同點,創造合作的閃光點。
中新社記者:未來中國如何參與外空全球治理與交流合作,促進人類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發展?
楊宇光:外空全球治理與交流合作包含很多議題,其中空間碎片減緩就是目前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在航天事業發展早期,由于技術不夠成熟,許多壽命結束或出現故障的衛星滯留在軌道上,產生許多空間碎片,影響了在軌工作的航天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空間碎片問題的嚴重性,國際上正在逐步建立政府間、非政府間的空間碎片減緩機制。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每逢重大航天發射,都會公布火箭末級殘骸參數。
外空治理還涉及規則制定。衛星發射的頻率資源和軌道資源是有限的,應該建立起更完善的國際協調機制,避免航天器碰撞的危險,這也是每個負責任的航天國家都應采取的做法。
未來如何更好地和平利用空間,避免空間軍事化等,仍然有許多工作需要開展。中國將夯實自身的技術基礎,在外空的全球治理與交流合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0月22日 11:08:38
- 2024年10月22日 10:40:34
- 2024年10月22日 10:35:46
- 2024年10月22日 10:11:01
- 2024年10月22日 09:39:56
- 2024年10月21日 22:09:49
- 2024年10月21日 20:16:44
- 2024年10月21日 16:49:55
- 2024年10月21日 15:55:25
- 2024年10月21日 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