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張波:中國能源低碳化與德國魯爾區轉型有何異同?
(東西問)張波:中國能源低碳化與德國魯爾區轉型有何異同?
中新社太原12月30日電 題:張波:中國能源低碳化與德國魯爾區轉型有何異同?
中新社記者 李新鎖
近年來,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全球開啟能源轉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堅定走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其間,德國魯爾區轉型被中國諸多地方政府頻繁提及。結合國情,中國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能給世界帶來哪些互鑒和合作機會?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山西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波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加快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步伐,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張波:中國通過制定中長遠目標保持強大戰略定力。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在工業化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中國不走依靠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粗放發展道路,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這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承諾和有益示范。
2010年—2020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從0.87噸標準煤/萬元人民幣降至0.49噸標準煤/萬元人民幣,累計降幅44%。2019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實現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碳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
中國將能源領域即將發生的深刻變革定義為一種革命,且并不局限在單個產業或領域,而是立足能源生產、消費、技術、體制變革,對社會經濟發展方式進行全面調整和革新。在能源革命過程中,中國始終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倡導國際合作,愿意同世界各國在全球問題上共享資源、共克難關。
其間,中國不僅重視國內的綠色能源發展,且正利用政策、技術和資金優勢,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為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積極推動跨國、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聯通,實施了一批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清潔能源項目。
多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簽署一系列合作框架協議和諒解備忘錄,在電力、油氣、核電、新能源、煤炭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與相關國家共同維護油氣管網安全運營,促進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緬油氣管道全線貫通,中俄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穩定運營,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將于2024年全線通氣。
中新社記者:德國魯爾區被視為資源地區轉型成功的典范,通過財政補貼循序漸進退出煤炭產業,布局高校提供智力支撐,同時尊重市場規律,注重重塑城市形象。德國魯爾區給中國帶來哪些啟示和借鑒?
張波:德國魯爾區的轉型已持續半個多世紀,從“煤鋼中心”逐步轉變為煤鋼等傳統產業與信息、生物技術等產業相結合、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近十年來,受次貸危機以及全球能源競爭影響,魯爾區在能源轉型上的一些新做法,進一步加速其轉型進程和經濟發展,值得中國尤其是山西等能源基地學習和借鑒。
首先,魯爾區順應歐盟能源戰略發展需要,積極爭取外部資金支持。次貸危機后,受歐洲碳市場低迷等不利因素影響,魯爾區經濟發展面臨動力缺失、增長乏力等問題。為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魯爾區及時調整發展戰略,依托在能源科技領域的雄厚優勢,爭取歐盟結構與投資基金等外部資金支持,對能源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發揮了關鍵作用。諸如魯爾區爭取到的歐洲區域發展基金項目(EFRD),2014年—2020年共計有12億歐元的投資用在了創新和科技補助、中小企業支持、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項目上。
魯爾區經驗表明,作為具有承擔國家或地區能源安全使命的重要能源基地,轉型需要大量資金,單純依靠能源所在地的政府和企業遠遠不夠,要有來自更大區域范圍的資金援助,成立扶持專項基金,加強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同時充分發揮金融市場作用,做到金融先行。
其次,魯爾區著力構建智慧能源生態產業鏈。魯爾區非常注重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在能源開發、運輸和利用領域廣泛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大力推進數字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對能源系統全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同時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促進能效提升等為目標,通過信息化能源打造能源互聯網,推動能源產業全流程實現智能化、信息化、分級化互動管理。魯爾區的經驗表明,能源變革不能僅依靠能源技術創新,還要重視與信息技術結合,以打造智慧能源為重點。
在積極推進能源綠色轉型的同時,魯爾區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對房屋建筑、道路交通進行節能改造,完善城市充電設施、電動汽車共享、更多使用電力公交等,推進低碳生活,建設智慧城市。魯爾區不僅是新能源的供給者,更是需求者和利用者。能源轉型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在社會、民生、生態等方面圍繞能源低碳利用進行全面變革。
中新社記者: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諸多國家開啟能源轉型。中國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哪些自身特點?
張波: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要面對煤炭主體地位短期無法改變、能源體制機制改革任務重、能源轉型任務主要依托欠發達地區等問題。
中國資源稟賦缺油少氣富煤,且正處在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煤炭消費占比雖從2011年的70%降低至2020年的56.8%,但依然是能源供給的主體。因而,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任務之一,是推進煤炭的清潔生產和利用。
中國能源領域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必然伴隨以電力市場化為中心的體制改革,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更大供電潛力,促進電力資源合理配置,更好更高效地滿足企業的用電需求。
像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能源轉型的責任主體是以能源開發為主的資源型地區,但與魯爾區這類發展較充分的地區相比,中國的資源型地區普遍存在產業單一、技術落后、人力資源缺乏等欠發達狀態。
比如,山西省蘊藏全國1/3的煤炭和煤層氣資源,能源供應占比達全國1/5以上,但山西自2011年以來占全國GDP的比重不斷下降,近幾年保持在不足2%的水平,在全國排位中等偏后。山西雖然積極推進能源綠色轉型,但困難和障礙較多。因而,這些地區要做好全國能源革命的排頭兵,需要得到國家更多資金援助、政策支持和戰略指導。
中新社記者:面對能源和氣候變化這一全球命題,中國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能給世界帶來哪些機會?
張波:中國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市場廣闊、需求旺盛。當前,中國依然處在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預計2020年—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還將增長20%。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預計2030年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供給量有望占能源供應總量的4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的累積增幅可達90%。
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是全球議題,需要每個國家參與其中,加強合作。這要求各國摒棄本位主義,基于共同挑戰、共同需求和共同使命,積極融入全球能源事務的合作、談判。
中國擁有最廣闊的綠色能源市場,示范性很強。對于其他國家來說,中國可以成為國際前沿清潔能源技術試驗場、技術選題確定地,可為國際能源資本提供廣闊市場。
此外,有些清潔能源技術,只有依托中國龐大市場需求才能衍生出來,諸如煤炭行業的碳捕集和碳封存技術、清潔火電技術、煤層氣開發利用技術、新能源汽車儲能技術等。近年來,中國啟動碳交易機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碳市場空間陡然增大,給國際碳市場帶來無限商機。
最后,能源國際合作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學習的基礎上,特別是尊重不同國家在推進能源轉型方面做出的戰略安排,在彼此認同的基礎上相互借鑒。(完)
受訪者簡介:
張波,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資源型經濟綠色轉型。身處煤炭大省山西,張波多年來長期關注、研究資源地區產業轉型、碳減排等課題,熟悉宏觀經濟政策,對東西方資源地區產業發展有一定研究,主持參與《山西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關鍵問題研究》《山西省適應氣候變化方案編制研究》《統一碳市場對山西省重點行業競爭力影響研究》《礦產資源密集型區域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等數十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
相關新聞: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7日 12:56:52
- 2024年12月27日 11:51:32
- 2024年12月27日 11:26:45
- 2024年12月27日 10:50:36
- 2024年12月27日 10:48:50
- 2024年12月27日 10:48:18
- 2024年12月27日 10:44:28
- 2024年12月27日 10:22:05
- 2024年12月27日 08:19:35
- 2024年12月27日 07: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