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年,又稱為“春節”。在中國傳統的歷法中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貼對聯、吃團圓飯,燃爆竹,祭祖祈福……舉行各種儀式表達祝福。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年,成為中華文化傳統中最重要的節日。
字幕 過年:中國式的情感大聯歡
【解說】這是中國廣西柳州市的一個小山村,68歲的唐豐志像往年一樣開始準備2018新年的第一道年貨,茶油。他用火炕烘干茶籽,隨后將其碾成粉末,做成茶餅,然后壓榨。在他看來,用傳統的工藝做出的茶油古樸純香,能讓遠在南寧的兒女找到家鄉的味道。
【解說】對于離鄉千里、與親友聚少離多的游子們而言,與家人團聚是過年最殷切的期盼。于是,人類最大規模的周期性大遷徙拉開帷幕……摩肩擦踵之間,春節像一條情感的紐帶,將中國人從天南海北拉回了故鄉。
【同期】北京師范大學社科院教授 民俗學專家 蕭放
巨大的民族情感的流動,回去以后跟親人團聚,跟自己祖先對話,可以得到精神的升華和力量的聚集。
【同期】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民俗學專家 張勃
隨著我們生產方式發生變化,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家庭。那么也就造成了過年回家是一道非常引人注目的風景,它也是個文化的一個大遷移。
【解說】作為過年的傳統民俗,“包餃子”捏起了一份團圓,“貼對聯”貼上了新年的期盼,
“年夜飯”吃進了親情的溫暖。
對于安徽蚌埠的高紅來說,2016新年的團圓飯意義遠遠不同。當鄰里家中笑聲洋溢,香味撲鼻的時候,高紅獨自一人為遠在合肥和上海執行春運任務的丈夫石斌和兒子石鴻翔,準備一頓餃子。她決定跨越620公里,與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
9:06 合肥車輛段
14:16上海虹橋站
【同期】
(石斌)作為一個鐵路工作者家屬 高興
(石斌)坐吧 坐吧
(高紅)擱點醋
(石斌)我先嘗嘗
【同期】
(石媽媽)餃子有點溫,湊合著吃吧。
(石鴻翔)弄得我太感動了。
(石媽媽)怎么樣,味道怎么樣?
(石鴻翔)味道還用說么,你包的餃子味道還用說么。
【解說】作為中國春節的另一項習俗,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時過境遷,當裝滿壓歲錢的紙質紅包變成了手機屏幕上的爭分奪秒,自然難免一場一觸即發的大戰。
【同期】北京師范大學社科院教授 民俗學專家 蕭放
發紅包其實是一個娛樂,多少不限,大家都在一個氣氛,看起來是個電子的東西,大家在一起搶紅包,分享紅包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團聚,一種電子時代的團聚。內在的核心價值觀和內涵是沒有變的。
【解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中國春節也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從最初華僑華人在唐人街舞龍舞獅放鞭炮,到當地民眾身著唐裝互道“恭喜發財”,中國春節的年味和習俗正悄然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2003年,印尼把春節定為法定假日。2005年,菲律賓也正式宣布春節期間全國放假一天。2015年,紐約市正式將春節列入公校假日……目前,全世界已有十幾個國家把春節定為當地的法定節假日。
【同期】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民俗學專家 張勃
它(春節)的歷史非常久遠,它的活動非常豐富非常多樣,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是具有文化分享意義的,不管你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可能你不會特別理解里面的內涵。但是它的有些活動還是會吸引到你。
【解說】不過,近些年來,當手機、互聯網占據了人們的交流空間,拜年、守歲等傳統的年俗活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特別對于大城市,當在外奮斗的人們返回家鄉,春節的氣氛在空蕩的高樓間顯得更為清淡。有人開始疑惑,過年的花樣越來越多,為什么年味兒卻越來越淡?
在張勃看來,這些變化恰恰反應了中國人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只有過年時才能享受到的生活,如今已經稀疏平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不會再為一點壓歲錢和一頓豐盛的美食而翹首期盼了。
【同期】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民俗學專家 張勃
習俗活動它和平常的日子其實有很大不一樣的,但是隨著我們社會的變遷,就導致當中一些內容和平常沒太大區別,這個使得大家覺得淡了。比如說過去吃一頓餃子就會是特別大家的一個渴盼,能夠從家長那里得到一塊錢壓歲錢就是特別開心的事情,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講,都不是新鮮事,在平時都可以得到。
【解說】過年,這個伴隨著無數傳說的節日,在中國的歷史中走過了數千年。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強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向海外,同時也把春節的喜慶帶向了世界。如同在鐘聲敲響那一刻的煙花齊放,中華傳統文化也在世界上綻放出無與倫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