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太空生存與開發利用國際會議在重慶召開
中新網重慶11月25日電 (記者 鐘旖)首屆太空生存與開發利用國際會議25日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召開。中外學者聚焦太空生存技術創新、地外生態系統構建、外空資源和平開發利用等領域熱點話題,展開深入研討。
近年來,國際月球探測掀起新一輪熱潮。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學家王赤在作《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總體科學目標》報告時,對月球科研站的未來建設方向作了具象化的描述。“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多國聯合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軌道上建設的、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參與,可擴展可維護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王赤表示,空間科學是航天國際合作的主渠道。月球地質、月基天文、地月環境、科學實驗、資源利用等5個方面,是未來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的科研主題。
“從太空獲取電能再傳回地球”,在未來不再是異想天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楊士中正帶領團隊開展“向太空借電”的研究。楊士中介紹,圍繞太空太陽能電站技術驗證,其團隊已完成總體方案設計,并在高壓大功率電力技術、無距離無線能量傳輸、空間電力材料與器件、總體系統集成與驗證等方向上,進一步開展技術研發與試驗。
“深空探測是全球航天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從月球、火星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測,我國深空探測正在走向更遠、更深的新階段,探索太空生存技術,拓展人類生存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稱,近年來,重慶大學持續推動太空技術創新,涌現出一批學術成果。比如大規格復雜結構功能一體化鎂合金適配構件,已成功應用于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助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三次“太空快遞”任務;又如,助力“嫦娥四號”任務載荷,實現人類在月球背面首次開展生物試驗,成功培育出月球的“第一片綠葉”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于登云說,當前,深空探測是航天大國進行激烈競爭的重要領域,關切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利益、發展權益和國家長久發展安全,正經歷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長期駐留,從一次性任務發射到大規模空地往返進出外層空間、從空間站建設到地外無人、有人基地建造轉變的發展階段。大會的召開,為國內外師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分享最新太空生存和開發利用技術的平臺,也為推動太空技術的國際合作和共同進步搭建了橋梁。
“當前,深空探測進入新的階段,開展地外有人基地建設、開發利用外空資源,將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劃時代的發展機遇,面臨嚴峻的科學、技術和工程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禮恒通過書面致辭表達期待,希望參會的院士、專家繼續堅持大膽創新,深化國內外合作,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培養更多航天領域的專業人才,推動航天技術的前沿發展。(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6日 11:24:26
- 2024年12月26日 11:09:55
- 2024年12月26日 10:31:50
- 2024年12月26日 07:42:24
- 2024年12月26日 07:41:13
- 2024年12月26日 07:39:05
- 2024年12月26日 07:33:07
- 2024年12月26日 07:21:42
- 2024年12月26日 07:15:24
- 2024年12月25日 21: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