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30日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盧中原今天在官方媒體上撰文指出,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局部的、有限的,不會改變經濟穩步回升的態勢。但是疫情的后續影響仍然需要高度關注。
文章指出,非典疫情對就業、出口、工業等有后續影響:
非典導致就業減少,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放慢甚至絕對下降,對下半年消費需求增長有一定抑制作用。疫情對容納就業比較多的餐飲業、商業、社會服務業和中小企業沖擊最為嚴重,農民工大量返鄉,城市失業人員再就業困難增大,影響到他們的收入。
非典對外貿出口也有較大的后續沖擊。許多企業的出口訂單明顯減少,有些產品的出口高峰期已錯過。從簽下訂單到實現出口需要一定時間,估計疫情對全國出口的影響到三季度才能反映出來。下半年出口增幅可能出現較大回落。
非典對工業可能也有較大的滯后影響。2002年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20%以上,如果非典對下半年出口影響較大,必然會波及工業增長。紡織業、食品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90%以上企業的國外訂貨受疫情影響嚴重,下半年形勢可能更為嚴峻。非典對部分居民的收入和消費預期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不利于拉動消費品工業增長。
文章認為,下半年,應當適時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產秩序,努力促進經濟增長。注意防止疫情反彈,特別是人員恢復大規模流動和進入秋冬季節之后,各地應當早做預案。
改進消費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進一步刺激消費。盡快完善推出汽車消費政策等鼓勵消費的措施。提高城鎮“低保”標準,促進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降低個人所得稅負擔,增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做好農村減負增收工作。因非典而停工欠發的民工工資應有補償機制。
調整財政政策著力點,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把短期稅費減免與中長期稅制改革結合起來。保證抗非典支出,相應增加公共衛生、防疫科研、環保等社會公益性開支。堅持實行一般行政性開支“零增長”。
落實財稅、金融、勞動工資等方面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開拓新的服務性就業領域和各類就業渠道,加強就業指導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積極擴大就業。
努力擴大出口,盡量減少損失。改進檢驗檢疫工作,提高出口商品的衛生水平。鼓勵企業到海外大力開拓市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網絡和現代物流體系,改進企業的國際營銷方式。加快出口退稅進度。
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民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