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和心態的距離,決定了海外華人融入當地主流實屬不易。鄉思不斷,鄉愁難免,這是我們都會面臨的心靈課題。而我們能做的,就是——
我來美近20年了,先在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現在克萊姆森大學工作。生活安定,收入過得去,有不錯的身子、賢惠的妻子、孝順的孩子、漂亮的房子和車子,親友都笑稱我“五子登科”。近來每年都回中國探親度假,我自己也頗感滿足。唯隨著年紀越大,生活越安定,鄉思也越濃,一股淡淡的鄉愁,時時纏繞。我如是,妻亦如是。
我們居住的是大學城,華人不多。我和妻子每天接觸的都是老美——我們心中的“老外”。這些年來,每次和“老外”打交道總是客客氣氣,十分友好。一起聚餐,也必歡笑盈盈,甚為融洽。只是個人感情的交流、精神層面的溝通甚少。即使一起去看比賽,他們為美國隊歡呼,我們只為中國隊加油。就是大聲為火箭隊喝彩,那也只是因為火箭有姚明。我們和“老外”溝通,不是語言有問題,也不是內心不愿融入他們的世界,根本的原因還是彼此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使我們早就入了美國籍,可我們的中國“LOOK”(外形),決定了老美還是把我們當老外。我們的中國“HEART”(心),也把老美當“老外”。這種外形和心態的距離,決定了第一代“老中”難以融入美國主流。不要說第一代,就是兩三代以后,也許這種距離還會存在。
鄉思不斷,鄉愁難免,這是每一個海外華人都會面臨的心靈課題。我唯有把鄉思鄉愁融于日常,化于微處。
每天我都通過中國電視頻道了解中國大事,中央臺、北京臺的頻道我都瀏覽。春晚,我隔著大洋和親友一起欣賞;“兩會”,我通過電視屏幕即時獲知。更有不同的電視連續劇,每晚吸引我們的眼球,令我們融入劇情。那時那刻,忘記了身在海外,全情回于鄉土。而那份已伴著我們十幾年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更是我的精神食糧。
近年,電話費便宜了,我們常常隔洋問候白發老人,也互解彼此思念。兄弟姐妹更是閑話家常,聊個不停。還有同學師友,或童年窗趣,或師生舊誼,事無巨細,一如流水。聽著熟悉的聲音,想著熟悉的身影,似在身邊,如在目前。鄉思雖猶濃,鄉愁已半解。這電話可真是溝通的靈寶!
中國人,都有中國胃。許多年來,我無論何時何地,總還是喜歡吃中國菜。不僅僅是中國的烹調,更還需要中國味的蔬菜和調料。有時為了調劑自己的中國胃,我會開車兩小時到中國城大進中國貨。當然也會順便飽食一頓中餐。而每當節日來臨,我會飛車去中國城,購買各式中國菜,親自燒一桌中國菜,約上三五中國知己,喝著中國白酒,說著中國話,興來還會一起唱首中國歌……那一刻,鄉情飛揚室內,鄉愁盡消席間。呵呵,那才叫開心!
我喜歡中國庭院。自在美國買下自己的房子,我便費盡心思,花盡時日DIY,要在自家的后院建造一座中國式的庭院。每逢周末和假日便是我和妻子大興土木的田園日。泥水木匠是我,花草園丁是妻,同心合力,共建家園。隨著時日流逝,我家的后院逐漸建起了紅柱白頂的六角“珍庭”;墨綠疏欄,詩聯交錯的“筠華園”;翠柳扶風,紅綠成趣的跨水小橋;魚游碧水,荷花映日的大小魚池。還有那白架紅廊,每到秋來,花在架上飄,瓜在廊間掛,令我時時沉浸在中國庭院的歡樂中。尤令我開心的是,我那美國出生的兒子,在這種氛圍里,也滋生了令他自豪的中國情結:一旦有“老外”學友來訪,必帶到后院倘佯,感受一番中國園林文化。哈哈,那一刻,我相信兒子已把自家后院當中國。
妻子喜歡田園種植。她常常種植多種中國特色菜:長豆角、萵筍菜、枸杞菜、通心菜、苦瓜、絲瓜、冬瓜、辣椒、茄子,滿園翠綠,瓜菜飄香。有時我望著這些家鄉菜,又看看正在太陽下勞動的妻子。她紅紅的臉龐流露著滿足,即使她的喜悅不溢于言表,她的開心也足可想象。而每當朋友欣賞妻的勞動成果,給她留下一兩句贊賞的話,她也例必以瓜菜相送,讓老美感受一番新鮮瓜菜的風味。當然,妻的瓜菜樂一定也不會局限于此。因為田園延伸的無限思緒,常常把我和她引回魂思夢想的兒時故鄉。
這些年,世界興起網絡熱,我也不甘落后,常上網瀏覽閱讀。古代的中國歷史,如今的時事趣談,隨處可查,隨時可知。而令我尤感興趣的是“中華詩詞論壇”,各地詩友各貼詩詞,版主詩友同論詩詞,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我在那里也注了冊,成了登堂入室的弟子,把我和祖國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
最近我還開了個人博客,把自己在美生活的點點記憶化成文字。也許,這些文字記載的正是我的濃濃鄉思,沁透的也有淡淡鄉愁。但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尤其是創業的第一代中國人,有誰不是生活在這種現實里呢?要真正排解鄉愁,大概需要幾代人的融入和融解呢!(黃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