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5日電 4月11日至13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對日本進行了正式訪問,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溫家寶此行,兩國媒體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溫家寶總理結束所有訪問日程返回祖國之際,美國《僑報》也發表社論《化冰成水,中日仍需努力》,對溫總理此次訪日進行了評論。全文如下:
中國總理溫家寶51小時的對日融冰之旅終于結束了。
行前,舉世矚目,因為融冰不易,必須如履薄冰。歸時,眾聲喧嘩,都說如期融冰:融冰之旅打破僵局展示溫情,化戾氣為和氣,呼應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訪華,實現了六年多來停滯的兩國高層互訪,搭建了中日關系發展的新平臺,提高了中日關系的抗干擾能力。
第一,融冰之旅超預期,溫式外交展現功力
毫無疑問,融冰之旅是艱難之旅,溫家寶面對的是中日歷史與現實的錯綜復雜,是重大政治、經濟問題的乍暖還寒,所以,融冰之旅被稱為溫總理任期里使命最為繁重,責任最為重大的一次國務活動。
四月的日本,櫻花盛開,掌聲四起。溫家寶用他的溫式微笑、善意和堅定,與日本領導人就構筑戰略互惠關系達成共識,并誓言把中日關系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兩國本著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構筑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啟動了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共同希望進一步完善兩國經濟合作機制,將中日經濟合作提高到更高水平。
在中國嚴重關切的臺灣問題和日本嚴重關切的東海油氣田問題上,雙方本著體恤對方、放眼未來、著眼合作的原則,有所棄,有所取,彼此給予了足夠的政治空間,體現了兩國領導人立足地區安寧、立足世界和平的慎重考量。
應該說,在營造的中日友好的氛圍和推進兩國關系向前發展的現實舉措兩個層面上,融冰之旅的成果都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以致日本參議院議長扇千景、自民黨干事長中川秀直等日本政界領導人紛紛樂觀地表示,中日關系的堅冰已經融化。
第二,歷史老人出了題,中國日本必須回答
但實際上,融冰之旅只是一個成功的開始,真正融化橫亙在兩國間的堅冰,還需時日。兩國關系仍復雜和脆弱,需雙方的精妙經營和持續升溫,才可望進入“融冰期”。勿庸諱言,中日關系的干擾因素還有很多:在歷史教科書、慰安婦和靖國神社問題等歷史問題上,正如中國駐日大使王毅所言,中日關系近年出現不少矛盾和摩擦,焦點表現為靖國神社問題。以及在釣魚島問題和東海劃界問題等領土問題;美日同盟和亞洲版北約等安全問題及臺灣問題上,任何不負責任、不顧事實、挑起對抗的行為,都可能使中日關系重回冰點。
而兩國諸多更大的背景則是,中日兩國國力不同程度同時上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四大經濟體,中日皆為國際社會重量級成員,雙邊關系正進入歷史性的轉折期和調整期。
在這個轉折期和調整期里,經濟大國日本開始強勢追求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大國地位,中國從政治大國向經濟大國的轉變態勢也越發明顯。日本學者船橋洋一甚至稱之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最大一次改變”。
日本曾經有評論說,進入21世紀后,中日作為有影響力的兩個大國并存,這是過去160年的中日關系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事態,兩國對于如何應對都感到困惑和茫然。中日這樣的近鄰大國之間,是走向相互制衡,還是走向相互合作,不僅是一個國際關系的難題,也是一個歷史的難題。
在歷史老人出的題目面前,中日還都是頗費躊躇思索著答案的應考生。
第三,封凍成冰易相碰,化冰成水才能交融
兩大經濟體帶著敵意和寒氣的硬碰撞,對自身、對地區、對世界都是一種傷害,一衣帶水并立于東亞的兩大鄰國,融冰成水才可交融與共贏。
從總體上來看,安倍訪華之后的這半年時間,中日關系在不少方面取得了進展:政治關系逐步走上正軌,受雙方恢復首腦互訪的帶動,中日高層的互訪相當頻繁;關鍵問題對話已經展開;民間交流有所推進;經貿依存進一步加深。與2006年上半年降到“冰點”及之前不斷惡化的中日關系相比,近半年的“溫度回升”可謂相當迅速。
溫家寶的“融冰之旅”更為正在升溫的中日關系添火加薪,中日關系的抗干擾能力有所增強。然而,在中日關系的轉折與調整期中,依然有脆弱的一面,有重新封凍的可能。
安渡轉折期,中日需攜手。政治的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中日政治家應以足夠的智慧和柔軟身段,帶領兩國走出冰凍期,走到惠風和暢的共同發展時代。